首页 >  壮丽70年  > 爱国情 奋斗者
张诒仙:轮椅上的达观人生
2019-09-20 16:05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赵秋云 【字体:   打印

高位截瘫后出版600余万字著译作
张诒仙:轮椅上的达观人生


张诒仙参加自己的新书分享会。


2005年,张诒仙(中)和硕士毕业生合影。


经历重大挫折后的张诒仙还能保持乐观豁达。


丈夫在搀扶张诒仙下轮椅。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这是德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青春》一文的节选。近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副教授张诒仙的新书《两院仙藤——张诒仙回忆录》的发布会上,85岁的张诒仙和读者分享了这篇散文。

《青春》是张诒仙最喜欢的散文之一。于她而言,散文里所反映出的生活态度,正是她面对跌宕起伏人生的真实写照:她在最意气风发的年岁来到海南,发生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经历病痛、挫败、低谷,但最终仍以奋进、乐观、豁达之心,创造了生命奇迹。

花样年华遭遇重创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张诒仙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是中国热科院“建院55周年突出贡献奖”得主之一、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获得者,译著有《椰子》《油梨》等,与人合著《印度椰子多层栽培》《椰子湿滑加工工艺》等,共计出版发表600余万字。

令人惊叹的是,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张诒仙在高位截瘫之后完成的。

张诒仙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80后”,人生的进度条快走到结尾了,她对年轻时候的记忆反而更清晰。

张诒仙回忆说,她本是一个山区土生土长的山妹子,下河洗衣、上山砍柴,从小走惯了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十几岁上高中时离家三、四百里路,还要翻越一座崎岖峻峭的大山,来来去去,她靠的全都是双脚。“很多男生都走累了,我仍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现在看来,我不服输的那股劲那时候就有。”

195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张诒仙被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参加工作第二年,院里组建椰子科研组,这是国内首次将椰子作为油料作物进行研究。

26岁的张诒仙出任椰子科研组组长。当时国内对椰子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张诒仙也不知从何入手,但是一想到自己是唯一的农科大学生,内心强大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她硬着头皮开始从事椰子研究。

为了研究椰子,张诒仙带领一位中专生和五名工人,来到文昌东郊。她和同事白天奔波在文昌东郊的椰林里,爬上高高的椰子树观察开花授粉的情况,晚上为其他成员上文化课,经常是12点才能结束。那时文昌较为干旱缺水,用水都要等水池蓄水,为了不跟老百姓抢水,张诒仙的团队总是12点之后才去洗澡。不仅生活用水困难,平时伙食也只有稀饭地瓜,但是张诒仙说:“那时候,我们年轻着呢,一想到为国家作贡献,吃不饱也可以卖力干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张诒仙骑坐在椰子树叶柄上认真观察椰花的生物习性时,叶柄突然断裂,她从椰子树上摔下,背部摔在一块坚硬的椰壳上。经过抢救,花样年华的姑娘命是保住了,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七个月的治疗后,医生诊断为无法医治的高位截瘫。

病榻之上奋斗不止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痛苦,张诒仙已然坦然面对,但当时于年轻的她而言,这场飞来横祸几乎摧垮了她的意志:“健全人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如躺着翻身、坐起来、站立行走,对于我,都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我的内心苦闷烦乱,万分痛苦。有时甚至想,这样活着还不如去死,死是一种解脱,一了百了。”

倘若当时张诒仙真的寻求了“解脱”,便不会有后来与命运抗争了一个甲子的伟大。

张诒仙自小便酷爱文学,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文学的力量,在她迷惘的时候给了她前进的方向。张诒仙躺在床上反复思考,虽然自己是个重度伤病员,但是日子还得过,退缩不是出路,惟有奋勇向前。

张诒仙学过7年俄语,已有较高的水平,但苦于俄语方面的热带作物科技文献太少,基本派不上用场。相关的科技文献多是英文版,于是,张诒仙在病榻上自学起英文来。

当时同室的病友目睹张诒仙学得满头大汗,都善意地劝她:“你这是工伤,就是不工作,国家也会养你一辈子,何必自讨苦吃。”张诒仙知道即便自己偃旗息鼓,也不会有人责怪她,可她说:“我才26岁,人生才刚起步,还有几十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而我对这样的工作早已心驰神往,再怎么也不能因为身有残疾就退缩。”

后来,为了做相关的信息研究和翻译工作,张诒仙又学了日文。从外国文献中寻找国内急需的资料,译成中文。

通过埋头苦读、坚持不懈的学习,她先后翻译推介了稀有豆类作物翼豆和稀有果树作物油梨,写成《叶片蛋白质的开发与利用》《国外文献综述》《油梨》等著作,其中包括业余时间翻译完成的《椰子》一书。其中论文《叶片蛋白质的开发与利用》还被科教兴国系列丛书选中并编入其中。

谈起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坐在轮椅上执着地做这份文献研究和翻译工作,张诒仙不假思索地说:“走出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而我选择的就是忘我地工作。工作使人有目标,把自身的才能贡献给国家,才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

苦难练就达观

千年之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从“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感慨,上升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境界。短短三年,他就将儋州诗化成“诗乡歌海”。在儋州生活了60多年,张诒仙无疑也受益于这人杰地灵的宝岛之气。

张诒仙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成就,在生活里,她也渐渐习惯了轮椅上的生活。在灰暗的逆流里,她变得阳光起来。和植物打交道,让她重拾细腻丰富的心思。平日里,她常去海南热带植物园。园里的情侣树,让她想起舒婷的诗作《致橡树》中的意境,“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果它们中的谁先死去,另一方也不能存活,她感叹于这样悲壮的痴情。

张诒仙亦是一位“赶时髦”的老人,她一直关注着这个变换和发展的世界。虽然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有使用电脑,但当QQ和微信等取代了很多传统的交流方式时,她也不甘落后,用起了微信,还时常发朋友圈记录对生活的感悟。

张诒仙的人生经历,是一部苦难史,同样是一部励志传奇。为此,有多位好友鼓励她写自传出书,其中就有与她相识20年的忘年交章之乐。13年前,张诒仙决定将自己坎坷的一生写成文字。然而写到四万多字时,由于身体不支,她把剩余的工作交给了章之乐,才完成了这本《两院仙藤——张诒仙回忆录》。

在《两院仙藤——张诒仙回忆录》一书中,张诒仙回顾自己的经历,字里行间虽书写着对命运的无奈,却又流露着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她有坚定的人生信条,亦认为吃亏是福,她有对生活细腻的感悟,亦对国家和民族抱有无限希望。

她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追求,她对年轻科研人员有几点建议:一是读书很重要,要不停地学习;二是心态很重要,不要太在意荣誉,要更在意自己的实际能力;三是要有坚强的品格;四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能变。

她爽朗地笑着,这从容、真挚的笑容,是经过命运磨砺后的不屈,亦是她和苦难相伴大半个人生后的淡然。

(本版照片均由被访者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