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美好家园
2019-09-25 10:09 来源: 海南省新闻办公室 【字体:   打印

海南省“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
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美好家园
(2019年9月23日)


彭太华: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他们是市委书记宋少华先生,市长陈振聪先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楚蝶女士。我们请他们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好家园这一主题,介绍五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请媒体提问。首先,有请宋书记介绍相关情况。


宋少华: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五指山市的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五指山市委、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和全市10万各族人民,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办给五指山市提供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也向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五指山市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世居地和聚居地,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五指山市因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而生,随海南发展而兴。五指山市境内有海南第一峰,主峰海拔1867米,为海南最高峰,有目前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海南之肺”“翡翠山城”“南国夏宫”“天然氧吧”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五指山市委、市政府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拼搏实干、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1987年分别增长了29.2倍、62倍。实现了从建省初期黎苗同胞长期居住在低矮阴暗的茅草房到如今农村危房基本消除、2-3层小洋楼随处可见、自然村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的巨大转变;实现了从1992年才开始新建第一条乡村公路到如今市内村村通硬化路、对外接连琼乐高速、山海高速的巨大转变;实现了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贫穷落后状况到如今即将脱贫摘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巨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和省委对中部地区“一个定位、三个大力推进”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建设美好家园,努力为自贸区(港)建设扛起五指山市担当。

一是坚持生态为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我们坚持生态立市、生态强市战略,把养护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首要位置,把守住生态环境这条“生命线”作为五指山市最大价值、最大责任和最大潜力所在。我们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市生态红线划定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3.1%。深入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累计造林绿化3.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6.44%,位居全省第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空气质量指数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美县域等称号。

二是坚持精准为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五指山市作为国定贫困市县,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带领黎族、苗族群众摆脱贫困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摘帽”战。选派30名市级领导定点帮扶贫困村,193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148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稳定实现。创建国家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获得国家扶贫办、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产业和就业扶贫方式持续创新,在全省率先实现橡胶价格保险胶农参保和村级光伏电站项目贫困村全覆盖,开发护林员、护河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2036个。

2016年以来,全市实现4049户151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8.2%降至2018年底的1.3%,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16、2018年度先后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好”等次。计划今年底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市实现脱贫摘帽,黎族、苗族同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坚持旅游为主,绿色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我们坚持把打造旅游发展龙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房地产依赖、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建成热带雨林养生度假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一山、一线、一圈”旅游开发格局,把五指山市全域作为一个生态主题公园来打造,真正实现生态立市、旅游兴市。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入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海南省十大红色旅游线路”,黎峒文化园成为全省黎族同胞的精神家园、黎祖祭祀的圣地,牙胡梯田成为“海南第一梯田”,“春品茶香、夏戏激浪、秋观梯田、冬赏红叶”四季体验成为五指山市吸引游客的靓丽名片。全市2018年旅游接待人数比2012年增长94.0%,旅游总收入比2012年增长241.3%。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紧紧围绕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出行等方面的难点痛点问题,下大气力改善民生。2012年以来投入民生资金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全省率先实行中小学生“五免两补”政策,2016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87.8%,义务教育巩固率95.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部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群众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73家国有企业改制,妥善安置4751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消除农村2/3的危旧漫水桥。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51.8%,农村危房基本消除,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96.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坚持质效为重,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我们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营造文明和谐、宜居宜游的社会环境。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全民参与“双创”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卫生城市通过国家初审。持续推进“双拥共建”,连续十届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重拳开展“禁毒三年大会战”,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比例降至1.67‰。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成功打掉一批涉黑涉恶团伙,2018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一。

六是坚持治党从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严和实的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五指山落地生根。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更加牢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党风政风持续向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专题活动、“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等,不断激励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用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为五指山市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指山市的巨大变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奋力建设美好家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摘帽”战,加快建成热带雨林养生度假旅游城市,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要做的介绍先到这里。下面,我和陈振聪市长、王楚蝶常委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人民网记者:

我想请问各位领导,扶贫我们扶志扶智,提升内生动力是重要的一环,五指山市作为贫困市县,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有什么有效举措?


陈振聪:

首先谢谢您对五指山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通过大宣讲、大培训、大奖励、大营造引导、支持、激励贫困群众立足自身实际实现脱贫致富。

一是坚持大宣讲。通过市级领导每月利用一个周末时间进村带头反复讲解扶贫政策,组织娘子军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讲,帮扶干部通过日常走访与贫困群众“面对面”贴心讲,进一步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牢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

二是坚持大培训。通过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年行动,采取“小班额、多轮次、手把手”的方式,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开展特色农业种养技术培训,下功夫“授人以渔”。同时,通过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岗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三是坚持大奖励。这几年,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奖代补”政策,比如,对生产经营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每户奖励1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对种植冬季瓜菜的每亩奖励600元,对外出务工的每月奖励200-300元等奖补措施,真正让贫困群众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才能多得的良好习惯。

四是坚持大营造。通过印发农村党员干部“禁酒令”,出台移风易俗指导意见,成立红白理事会,有效遏制了农村“好喝酒”、大操大办等旧俗陋习;创新设置脱贫攻坚“红黑榜”,推广“乡村论坛”自治方式,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谢谢!

三沙卫视记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请介绍一下五指山市是如何抓组织振兴工作的?

宋少华:

谢谢您对农村工作的关心。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而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这既是中央及省委的要求,也是我们多年来抓三农工作、抓脱贫攻坚的一条深切体会,组织振兴抓不好,其他工作也很难抓得好。在组织振兴方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连续6年推行“一定两述三评”制,每年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年中加大督查力度,年底开展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我们安排了27名市级党员领导挂钩帮扶村级组织,选派193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组织力。同时依托星级目标考核评比、“山城红”党建阵地标准化建设等载体,每年创评一批星级党组织和党建示范点,倒排整顿一批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三是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在每个行政村成立一支党员突击队,通过组织开展“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专题活动、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等,把农村党员全面组织起来,作用发挥起来,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先后培育了14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25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党员先锋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四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为确保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办事有力,我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村级工作经费由2016年的2万元提高至现在的9万元以上,同时对每个行政村安排不少于50万元发展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至2019年安排近8000万元实施75个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实现44个贫困村全覆盖,为壮大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谢谢!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五指山市在2018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请介绍一下五指山市在推进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主要措施和成效?

陈振聪:

谢谢您的关注。五指山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这是我们推动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年以来,我们牢牢把握科技支撑生态文明的主题,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注重加强统筹规划设计。我们精心研究出台了《五指山市创新型县(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五指山市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奖励办法》等17个政策文件、配套方案,通过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指导创新型县(市)建设提供遵循和具体方向。

二是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选派中国热科院、省农科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等73名省内外专家担任生态科技特派员,实现全市59个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已申报生态科技项目49个,已推动落地35个。

三是建立科技顾问选聘机制。选聘7名高校院长、科研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定期为我市特色产业、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把脉”“问诊”,确保科技项目科学有效、符合实际。

四是注重特色产业与科技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引进大叶茶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所、热带雨林科技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落户,成立陈宗懋院士工作站,推动茶叶、南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深化与中山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五指山市红茶工艺提升、忧遁草应用等一系列研发工作。谢谢!

海南特区报记者:

宋书记刚才在讲话中说了,破除房地产依赖通过旅游来发展,我记得七年之前,高速公路在五指山市那拐了一下,拐到了乐东去,现在路还是不怎么太好,我们怎么吸引游客到五指山市来,怎么留得住、住得下,让游客喜欢来?

宋少华:

关于海南的旅游发展问题,我到五指山市工作以后,我们一直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和培育的,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与几年前有较大的改变,去年10月份高速已经通了,从海口市到五指山市两个小时多一点,现在山海高速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之中,按照省里的说法明年十一就有望通车,五指山市的旅游条件会大大改善,进一步消除旅游发展交通方面的障碍。我们对五指山市旅游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五指山市有独特的资源、独特的气候,五指山市是黎族苗族聚集地、风情地,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下一步将把我们的资源优势打造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借助高速公路的重大机遇,借助海南建设自贸区(港)的机遇,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我们的旅游条件,希望可以承载更多的游客来五指山市旅游度假。

陈振聪:

我再补充一下。我们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峡谷漂流,现在年轻人非常喜欢,现在有些条件还需要扩容,要把基础做好。第二,我们有非常独特的牙胡梯田,现在正在招商引资,计划打造含黎苗风情文化、山地旅游、田园风光、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景区景点。

消费日报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五指山市提出要做精做强热带山地高效农业,请介绍一下五指山市在这方面当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振聪: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近年来,五指山市充分发挥中部山区气候条件优势,集中精力培育发展热带山地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的发展道路。我们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产业链扶持,通过“公司(或职业院校)+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管好橡胶、槟榔、益智、瓜菜“老四样”,种好茶叶、忧遁草、树仔菜、百香果“新四样”,养好五指山山鸡、五指山五脚猪、果子狸、豪猪“特四样”。目前全市橡胶面积26万亩,茶叶种植面积8500多亩,槟榔3100多亩,忧遁草2000多亩,等等。

二是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目前,“五指山红茶”“五指山五脚猪”“五指山蜘蛛”已成功获批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有机产品认证3个、绿色产品认证1个。另外,我们正在积极向农业部申报“五指山山鸡”“五指山树仔菜”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通过品牌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是坚持走振兴传统农业产业之路。省长说要做好“三棵树”文章,其中之一就是橡胶。橡胶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产业,为有效应对胶价低迷问题,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橡胶收入价格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实现天然橡胶保险胶农参保全覆盖,有效稳定了胶农预期收入,切实增强了群众割胶积极性。

海南日报记者:

五指山市作为海南省生态核心区,请问五指山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宋少华:

谢谢您的提问。五指山市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既受领导同志的关注,也备受媒体同志们的关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市委、市政府态度鲜明,一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市。五指山市既是海南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全省生态安全的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五指山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本钱。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护养护好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作为五指山主动融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主战场,努力为全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和更强的绿色支撑。当前,我们正全力配合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积极谋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出表率。

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保护方面。我们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坚决不上任何可能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的项目,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房地产调控政策。探索实施生态直补机制,从2014年开始每年安排生态效益直补资金2500万元以上,让全市6万多农民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结合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赎买改革试点,真正让保护生态有价值,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在治理方面。自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以来,我们累计投入4.2亿元全面铺开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城区和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近80%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开工建设,2020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清运体系全面建立,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全市主要河湖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三是在发展方面。我们注重把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有机衔接,积极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充分发挥我们的生态环境优势,发挥我们的气候优势,发挥我们独特的民族风情资源优势。比如,峡谷漂流、绿色骑行、徒步登山、雨林观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五指山市旅游名片。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热点新业态,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谢谢!

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调研时多次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五指山市作为黎族苗族聚集地,请问当前五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哪些?又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


王楚蝶:

谢谢您对五指山市黎族苗族文化的关注。我们都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五指山市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自古以来,黎族苗族同胞在那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苗风情,孕育了厚重的黎苗文化,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目前止,五指山市共有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三月三”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竹木器乐等3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7项入选省级名录,9项入选市级名录。

关于保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数据库,根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的实际,通过录音、图片、文字记录等方式,分门别类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系统性保护,保证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家可归、有目录可以查询。二是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全市现有107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待遇从原先的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而且,注重引导传承人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带出新人,带出新队伍,让非遗传承人队伍薪火相传。

关于传承,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好阵地,也就是建好非遗传习所,让非遗传习有阵地。目前我市拥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织锦技艺传习所等各类非遗项目传习场所17间,每个乡镇或者部分行政村都有了非遗传习所。

二是实现非遗活态展示,也就是充分利用“非遗日”、“三月三”等我们的节日,多维度展示非遗项目,让更多的民众、游客能够近距离了解、接触、亲近,同时,把向发力,让非遗项目进乡镇、社区、学校、军营,推动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覆盖乡村、学校。

三是让非遗项目走进现代社会,比如黎族织锦,这些产品让它做成文化产品,做成书签、公仔、抱枕等,让非遗文化走向现代化生活是一种创新、一种传承、一种发展。

四是加大非遗培训力度,根据我市非遗学习的实际需求,2018年开展各类非遗项目培训班累计33期,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水平。谢谢!

彭太华:

提问就先到这里,发布会最后请宋书记再讲几句。

宋少华:

再次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办提供这个机会,安排这场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记者对五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

一首《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句“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也道出了五指山市对游客的吸引力,道出了五指山市在海南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借这个机会,我也诚挚邀请媒体记者朋友们多到五指山市走走、看看,亲身体验五指山市热带雨林自然风貌、黎族苗族风情和“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革命文化,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宣传五指山市、与我们一道讲好“五指山市故事”。

谢谢大家!

彭太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