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锐意改革创新——贯彻落实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27

  ■ 本报评论员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的体制机制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海南视察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示范。这是时代赋予海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生态自觉,扛起这份责任担当。

  坚持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需要我们自我加压,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海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缓冲区域小、自我修复能力不强,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和国家海洋督察组对我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体检”,曝光了不少严重、复杂的问题,也暴露出了我们在系统性、工程性保护和管理建设水平上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此,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系统对海南、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越来越重要,也要充分认识到岛屿生态的脆弱性和建设短板,树立起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自我加压,立行立改,以务实有效的举措加快补齐各项短板,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需要我们突破固化思维,通过改革创新的举措,创造性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不能被动地、机械地保护,而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主动作为,使各项问题标本兼治。海南是生态大省,在全省域范围先行先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必要、有条件、更有示范效应。我们之前已经探索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如在全国率先进行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限定开发边界;如实施房地产“两个暂停”,守住的是宝贵的土地资源等等,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市县、各部门要对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安排,在推进生态移民、生态修复、循环经济、飞地经济、海洋生态保护、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监测预警、综合执法、绿色GDP考核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不断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海南方案”。

  坚持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还需要我们梳理有益经验,建立长久管用的体制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贵在平时,难在长久,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有“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广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只有促进全省上下转变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力、转型发展方式,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海南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有的放矢;锐意改革创新,方可抽钉拔楔。只有全省上下进一步保持清醒头脑、增强生态意识,做好生态环境的“守门人”和“啄木鸟”,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才能呵护好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