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琼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8-08-13 00:08 来源: 琼海市政府网站 编辑: 林诗成 【字体:   打印

2006年2月21日在琼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琼海市市长  宋  祎

各位代表:
    “十一五”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与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市人民关心的大事。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琼海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琼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琼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的五年。全市人民在中共琼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成功抗击非典、禽流感疫情,战胜干旱、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较好地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为进一步加快琼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指标完成良好。2000年与2005年统计数据比较,全市生产总值由38.7亿元增加到48.6亿元,年均增长4.67 %。人均生产总值由9670元增加到11693元,年均增长3.8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8亿元增加到2.03亿元,年均增长2.43%。
    (二)产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一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平稳发展,五年来累计投入2.6亿元,新建变电站7座,装机容量216450千瓦,新安装线路1813.9公里,改造线路761公里,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1.2亿元,改建、新建道路16条,总长178.55公里,完成了泮水东山桥、石龙大桥建设项目,启动乐城大桥建设项目。城市供水和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铺设了博鳌、福田、朝阳、塔洋等输水管网,供水管网达到191公里,比2000年增加127.8公里,先后完成石合水库加固工程、南塘总干渠硬板化工程等项目,建成了一批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农村近3万人的饮水问题。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成效。充分发挥热带高效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五个优化”,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优化经济组织结构,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热作、水果、瓜菜、禽畜、水产等优势产业迅猛发展,热作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3.4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3.9万公顷,瓜果菜出岛量、禽畜总肉量、水产品产量分别由2000年的22万吨、5.6万吨、4.7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6万吨、6.1万吨 、8.0万吨。全市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1.4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7.04亿元,年均增长4.75%。新型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制药、电器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加工、贝壳加工、槟榔加工等资原型工业发展充满新的活力。斯达制药厂成为新加坡上市企业。旅游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成功打造了博鳌亚洲论坛、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和“中国温泉之乡”等旅游品牌,培育了博鳌水城、万泉河漂流、白石岭风景区、椰寨农家乐及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景区。2004年我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由2000年的125.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216.4万人次,年均增长11.49 %。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3.0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1亿元,年均增长16.2 %。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很好地带动了我市商贸业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3亿元,年均增长7.25 %。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的358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874.9万美元,年均增长39.25 %。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顺利完成了市镇两级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市行政审批项目由612项压缩到496项,减幅23.4%。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十五”期间,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先后对4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整体转让、拍卖和关闭,妥善安置了企业人员。三是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和第二轮土地承包的换证工作。坚决执行省有关规定,免征农业税和农业持产税,减轻农民税负3200万元,种地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数扩大到23.7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0.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四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了预算编制,改革财政资金缴付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镇财市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成立了城市投资建设公司,构建政府投资主体,搭建了项目投融资平台。五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切实做好教育、国土等部门改革,卫生、农业、水务、司法等行业专项改革顺利推进。六是抓好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博鳌亚洲论坛,确保论坛成立大会和四届年会的胜利召开。博鳌亚洲论坛成为国际著名的会议品牌,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产业开放在博鳌亚洲论坛效应的带动下不断打开新局面,热带高效农业、旅游业、制药业、海洋水产业等方面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五是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参与我省实施的“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广泛开展经济交流和“博鳌亚洲论坛在琼海”等招商引资活动,投资吸引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空间,中信集团、中远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纷纷落户我市。“十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共计483个,实际利用国内资金29.5亿元,实际利用国外资金8135万美元。
    (四)城乡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组织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并通过省政府批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嘉积、博鳌、官塘三大组团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电力、燃气、绿化、“三防林”等一批专项规划相继完成。“十五”期间,切实加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实现了市级干道硬板化,构建了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建成了市政广场、滨河公园等一批市政设施项目。出台了加快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清理闲置土地措施,土地储备工作迈出新步伐,以博鳌出海口、嘉积主城区和万泉河两岸为重点区域全面启动了房地产开发市场,成功开发了嘉博花园、富海花园、碧海苑、大东南万泉豪廷等近30个住宅小区。“十五”期间,城镇建设投入大幅度增长,房屋建设总面积达198万平方米,城乡建设面貌日新月异。
    (五)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十五”期间,市政府用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基本建设和国债资金累计达到3075万元。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科技推广应用等活动,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2%和55.4%,2005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出台了创建基础教育强市的决定,实施了《农村教育十年发展规划》。“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保持了全省先进水平,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嘉积中学被评为省一级甲等高级中学。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13.4万平方米,投资644.5万元初步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少数民族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工作,保证了全市城乡贫困学生都能上学。投资4859万元建设文化体育设施,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演戏、放电影和送书画,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完成了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妇幼保健、儿童计划免疫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纳入低保对象4050户6802人,纳入农村医疗救助对象4058户6625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制定与实施了生态示范市建设计划,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青山、绿水、蓝天、绿地”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了全国一流水平。全市新增造林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2 %,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由2000年的8万亩扩大到2005年的8.3万亩。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新上工业项目做到了环保设施与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五年来共建成文明生态村650个。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步上新的台阶,“生态琼海”正在成为我市新的品牌。2005年我市获得“生态省建设促进奖”。
    (七)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行政优质服务活动,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社会监督制,率先在全省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每年开展为民办好事实事活动,集中精力处理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2005年清还政府工程欠款1550万元,较好地树立了政府威信。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了行政许可事项,完成了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和审核工作。先后聘请了一批知名人士、企业家作为政府顾问,政府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执行得力,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五年来,市政府及各部门共办理人大议案472件,办复政协提案394件。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制度执行良好,基层民主不断巩固。2005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创建“平安琼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做到了敏感时期无重大政治事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集中进京上访事件。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我市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公务员,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驻军部队官兵、武警官兵、公安司法干警,向中央、省驻市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琼海发展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我市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还不强,解决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总量小“三低一小”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转变,市域经济活力明显不足。财源建设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投资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期
    1、“十一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国家对南海开发的极大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9+2”等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新动向、新发展,这些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将为未来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琼海在海南发展的地位,赋予我市岛东经济中心城市、在“两翼推进”中发挥东翼推进作用的主要地位。我市有博鳌亚洲论坛、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中国温泉之乡、文明生态村五大品牌;有丰富的热带高效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有良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广大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较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有广大华侨和港澳台胞的支持;有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资源积累,历届领导班子留下的宝贵的发展思路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全市上下对琼海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思想更加统一,愿望更加迫切,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等等,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市必将又快又好地发展。
    2、指导原则和总体思路。我市“十一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自我创新能力,走一条坚持“博鳌带动、旅游主导、多业并举、城乡互动、全面发展”的具有琼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建设以博鳌特别规划区为重点,以沿海经济带和万泉河沿岸生态经济带为两翼,以金海路和银海路商贸经济带为两轴,以富海工商产业园区、龙湾港开发区、潭门港渔业开发区、官塘温泉休闲度假区、中部无公害瓜果菜产业园区和西南部高效热作产业区为主要园区的“一点、两翼、两轴、六园区”的发展布局;发挥区位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和侨乡优势“五大优势”;推进城市化战略、科教和人才兴市战略、实业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软环境建设战略“五大战略”;拓展博鳌亚洲论坛、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中国温泉之乡和文明生态村“五大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新型工业、商贸业、房地产业和会展业等七大产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一市三地两中心”,即热带滨海滨河生态旅游城市、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新型工业加工基地和专业化区域性商贸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谐琼海,推进琼海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我们必须以市委提出“五个必须注重”作为指导我市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主要原则,即必须注重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指导原则的核心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改革与发展、保护与开发“六个统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7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68万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3.27亿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90元,年均增长5%;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三次产业比重为40:20:40;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和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达到新的水平,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降低资源消耗和节省能源消耗,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就业形势明显改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更加好转,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二)实施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生态村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紧紧依靠群众,五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加快琼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坚持“效益调高、品种调优,品质调精”和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热带气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挥“季节差、名特优和无公害”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尽快恢复灾后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争取在3年内把橡胶、胡椒、槟榔等热作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推广体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力度,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110”的作用,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快科技农业工程步伐;依托资源优势,抓好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础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利用“博鳌效应”,打造一批叫响市场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品牌农业开拓市场带动生产;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5年内投资1亿元完成合水、官墓、文岭、中平仔和南塘等五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开展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整治,力争三年内全市连片3000亩以上的田洋都得到整治,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琼台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规划城乡的各项社会事业互动和衔接。落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上学难的问题;认真解决镇级卫生院的“一无三配套”问题,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着力解决药费贵、医疗服务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创新法律援助形式,扩大援助范围,实施便民诉讼措施,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要结合“五下乡”活动,建立健全机关支持农村、干部支持农民、财政支持农业的机制。继续深化文化、卫生、科技、理论、法律“五下乡”活动的主题,建立常抓不懈的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文体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审时度势,根据农村各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工作队下基层抓落实,努力帮助解决农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按照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有利于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加快调整农村建设区划,构建“中心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提高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使中心镇能够充分吸收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区域性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思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全市农村在规划和建设中互动、互补、互助和一体化。加快农村五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至2010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人口覆盖率达95%,饮水卫生覆盖率达100%;村村通电,照明和生活用电覆盖率达100%;村村通公路,行政村公路硬板化达100%;告别烧木材时代,城镇燃气加沼气普及率达100%,农村燃气加沼气普及率达100%;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电视自然村普及率100%,基本实现宽带网接入。
    3、拓宽农村人口就业渠道。鼓励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才干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落实粤琼两省劳务合作协议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省外转移,推动我市“打工经济”上新的水平。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引进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业落户我市,加快富余劳动力即地转移。打破用人界限,创造身份自由转换的制度条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就业“壁垒”,实行劳动力凭学历、技能竞争就业。
    4、文明生态村创建取得新突破。合理调整布点,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创建方针,以建设科技型文明生态村、旅游型文明生态村、文化型文明生态村、经济型文明生态村和公园型文明生态村为方向,努力构建沿河、沿海、沿路三大文明生态村长廊,在三大文明生态村长廊上着力打造大路、中原、阳江、长坡和潭门等五个中心文明生态镇,建成100个特色精品文明生态村。力争在2008年实现过半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至2010年文明生态村的比重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80%以上,使全市文明生态村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与我市“一点、两翼、三组团、五中心”城市化发展目标相互协调、布局合理的新格局。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抓好农村综合改革,优化配强班子,精简人员,事业单位整体转制走向社会,镇级财政规范管理。在坚持农村土地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下,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征收征用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和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采取多种渠道筹措保障资金,解决低保经费的来源;把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大病救助、养老保险、自然灾害救助等农村各项社会改革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征地补偿、基本养老保险、就业能力培训等措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开放搞活第三产业”的三次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破解“三低一小”的突出问题。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打破制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瓶颈,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实现三次产业比重由目前的55.7:11.6:32.7调整到40:20:40的目标,全面提升我市经济总量和质量。
    1、夯实工业基础,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不污染、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统筹城乡发展关系,全面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变。以政银企合作的方法,进一步完善珠江工业园区的建设;投资10亿元抓好富海工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龙湾临港工业园区和大路——嘉积——中原高速公路沿线的工业走廊,构筑好工业发展的平台。落实项目建设动态管理制度和重点项目挂牌制度全力抓好投资8000万元的海南众神制药厂、投资3500万元的中密度纤维板厂、投资1亿元的斯达制药厂扩建工程、投资3000万元的阿西罗拉生物制品厂、投资3000万元的义方制衣厂和投资3400万元的新天久食品加工厂扩建工程等续建项目的建设,促成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强化跟踪服务,确保投资2000万元的豪瑞健康制品厂、投资7000万元的形美化妆品厂、投资1500万元的海南槟榔园食品厂、投资8000万元的川杰水产品加工厂和投资6000万元的天龙精工镜片厂等一批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大力度抓好工业招商,内生与引进兼顾,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争取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达15%以上,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7.2%提高到9.2 %。
    2、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旅游会展业的后劲。以博鳌为龙头,万泉河为轴心,三大组团为主体,着力于资源开发、产品促销、市场整顿、品牌打造,全面促进旅游业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与区域性、国际级的会议中心相匹配的休闲度假、养老保健、会展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全力服务好中信国安集团,争取在五年内投资30亿元,开发博鳌二期工程;加快开发博鳌滨海旅游开发区,投资3亿元建设博鳌海城国际体育旅游区;投资8亿元建设碧海银沙滨海旅游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太阳城;投资12亿元建设博鳌宝莲城;投资10亿元建设遨游天下旅游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博鳌塔等,努力把博鳌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会议中心、一流的国际旅游疗养胜地、一流的国际影视城、一流的国际商业购物城、一流的国际文化城、一流的不夜城、一流的国际最大高尔夫球基地,达到把游客留在博鳌,从三个小时变成三天三个星期乃至三个月“四个三”的目标。投资2亿元重建白石岭高尔夫球场,投资1亿元建设白石岭颐温泉度假山庄,投资15亿元加快官塘的开发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39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9.6亿元,旅游年收入占GDP的12.3%以上的目标。
    3、挖掘海洋资源,做强海洋经济产业。海洋渔业是我市新的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要增强海洋经济意识,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积极拓展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建设港口,以港口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潭门渔港的建设,将其建成具有渔船避风、渔货交易和中转、旅游休闲、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功能配套的渔业后勤服务保障基地;启动龙湾港的建设,以龙博滨海景观大道为中心,将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成为集海洋运输、海洋种苗、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生物制药、海产品加工、滨海观光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海洋经济带。积极推进琼海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台湾的渔业合作,实现海洋捕捞业由近海向外海远洋转移。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促进产业持续发展。2010年,水产品产量要从目前的7.97万吨增加到13.2万吨,年均增长10.6%。
    4、突出商贸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冲破“岛东商贸中心”的旧框框、旧观念,借助博鳌平台,立足于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热带农产品资源,突出抓好无公害绿色食品、热带水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的产地市场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区域性商贸中心。以建设富海工商产业园为新的起点,挖掘整合商贸资源,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引进名牌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专业性的综合商场、超市、连锁店、专业店、专卖店、西式餐饮店、旅游购物街、特色商品街等。更新贸易观念,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巩固发展批发零售、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交通运输、邮电仓储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5、发展房地产业,建设最佳的理想居住地。围绕城市化战略、旅游会展业和博鳌品牌效应,立足琼海的优美生态环境、温泉资源、良好的社会治安等优越条件,沿“一点二翼”、“三大城市组团”,大力发展产权式酒店、产权式中高档别墅区、产权式休闲度假村、产权式疗养保健中心,建设最佳的理想居住地。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商住园区,为进城经商、务工、子女读书等群体提供经济适用的居住环境。大力发展镇墟、中心村房地产业,解决农村居住用地困难的问题。迎合新时期各类居住人群,及时调整房地产布局、设计,做精房地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1、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将我市建设成为岛东区域性经济中心。进一步扩大城市和墟镇发展规模,在“十一五”期末,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加快三大组团建设,使嘉积中心城区、博鳌水城、官塘开发区的建成面积分别从现在的11平方公里、4.6平方公里和1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19.6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建设连接嘉积、官塘、博鳌三大组团之间的陆路和水路,使三大组团成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城镇人口达20万人以上,率先进入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行列,成为岛东中心骨干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2、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善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镇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嘉积城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龙湾港城市开发区、富海工商产业园区、白石岭旅游景区、官塘度假疗养区以及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龙湾港集团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投资5亿元建设龙湾港开发区,逐步把龙湾港建设成为国际中转大港。投资1亿元建设潭门中心渔港,将其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全国最好的渔港经济开发区。围绕沿海经济带和万泉河沿岸生态经济带,加快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滨海景观大道、滨河景观大道、爱海南路、银海东路、万泉河北路、金海北路、乐城大桥、南港大桥、嘉积大桥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争取在金海北路终端建设一个连结高速公路的出口。投资1亿元全面改造嘉积旧城区道路,提高城区档次。投资1亿元改造城市电网,投资5600万元建设城区二期供水工程,投资4000万元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把双沟溪等污染地带的治理和城区防洪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列入重点计划予以安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3、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建设。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促进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城市绿化、美化步伐,推进双拥公园、万泉河生态文化广场和万泉河带状公园的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的目标。
    4、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率。一是切实贯彻“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开发、保护资源”的原则,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根据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分阶段重点消化出让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二是完善闲置地管理办法,对于长期闲置或开发不足的用地坚持依法收回,对无法收回的土地分清使用性质和开发时序,进行空间功能置换和合理安排开发时序;三是建立土地资源储备帐户,建立适合市场机制土地供给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编制年度供应计划,做好合理容量控制研究,培育城市投资环境,科学供应土地,提升土地价值。四是理顺土地供应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土地供应高度垄断的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储备及商业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制止土地供应和管理多头、多渠道,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率。
    5、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在“十一五”期间,要建立统一的城市建设发展招商融资管理机构。制定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鼓励基层群众、机关干部和各界人士全方位招商、多形式招商。积极使用银行贷款、国际招标、BOT、合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大民间资本和外资利用力度。
    (五)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智力和人才支撑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提高传统产业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对象,提高技术交易量。加强科技信息机构、咨询机构、专利服务机构以及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注重行业协会在信息咨询、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突出企业科技主体地位,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支持更多企业、行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争取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社会的贡献率达到60%,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
    2、创建基础教育强市,全面提高劳动力文化技能综合素质水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全社会的就业培训,强化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快海南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的建设,使学院扩展为功能齐全的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把市职业中专初中部剥离出来,使其成为集职教、成教、科技推广、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省级示范性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继续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远程教育网络覆盖所有中小学的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改危任务,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标。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把嘉中分校搬迁出来,创办琼海实验中学,逐步过渡为完全中学。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15周岁人口都完成初等教育,17周岁人口基本都能完成初级中等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提前实现海南省农村教育十年规划目标,率先进入基础教育强市行列。
    3、建立人才引用机制,发挥人才在各领域中的重大作用。加大培养实用型人才力度,对我市各行业迫切需求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有目的、有计划地推选一批具备条件的骨干分子到外地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大胆引进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高级专业人才和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高级职称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确保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人才需求。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创琼海发展新优势
    1、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方针,继续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为突破口,通过企业自主改革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对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改制、重组、拍卖、置换和民营化改造或规范破产,让市级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国有产权系列。创新企业现代管理新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竞争力。大力支持农垦改革,积极协调场镇关系,促进农场和地方同步发展。
    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彻“非禁即入”政策,采取“抓大、保中、促小”策略,拓展发展空间,解决融资困难,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幅度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争取在“十一五”期末,非公经济企业达到2.2万家。积极扶持外资企业发展,提高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积极发挥本地企业家的作用,加强民间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经济发展。
    4、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激励机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镇财市管的相关制度,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集中财力办公共事业。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代理制和监理制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5、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积极参与境内外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大都市与大特区互动合作计划”,进一步密切琼港、琼粤、琼沪、琼浙合作,吸引大都市的内外资来我市投资。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9+2”等区域合作,充分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新招商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实施软环境战略,营造良好引资氛围。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外商投资导向,引导资本投向高科技工业、新兴工业、海洋经济工业、港口建设、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等。加强与各地商会、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和沟通,鼓励在外琼海人回乡创业,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琼海
    1、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努力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坚持“全覆盖、多层次”的要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养老保险政策,积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制订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强化基础管理,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法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
    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疫情信息预警体系。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等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支设备齐全、技术过硬、能够机动灵活运转的医疗救治队伍,全面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公共卫生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建设为博鳌亚洲论坛服务和为国内外游客服务的中西医保健医院和急救服务中心。重点加快建设好琼海市人民医院,使之成为岛东区域性医疗中心和急救中心。明确卫生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的新体制。继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覆盖面稳定在80%以上,2015年达到95%。
    3、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切实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思想工作与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信访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和矛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落实法律援助措施,解决打官司难问题;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减少案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禁毒的工作格局,创建无毒市。加快建设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防震减灾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杜绝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嘉积城区为中心,建设一批展现琼海特色的文化设施精品。以社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实现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活跃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整合社会资源,依托软件职业学院、嘉积中学及海桂学校现有的文体设施,建设标准化的文化体育活动和训练基地。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发展文艺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数字电视、艺术教育、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馆、青少年宫等各种行业,形成具有琼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5、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把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生态等系统统一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工程,提高经济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强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万泉河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步伐,抓紧抓好万泉河生态功能保护区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切实加强万泉河等流域的生态保护。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区划,完善林业布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治理“脏、乱、差”和建设文明生态市、文明生态镇、文明生态区、文明生态村活动,实现我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扩大投资,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据测算,要保证GDP年均增长10%以上,5年共需投入资金150亿元,年均投入3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市有博鳌特别规划区二期工程和龙湾国际枢纽港2个项目已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和备选项目。总计投资55亿元。列入我市“十一五”建设计划的项目共有68个,计划总投资95亿元。为此,我们要全力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确保项目资金按计划投入,为确保GDP年均增长10%提供资金保障。
    (二)大力发展工业,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工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我市“十一五”的重点工业项目有11个,计划总投入5.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有21项,计划总投入38亿元。确保这些项目的实施是“十一五”第二产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务必采取得力举措:一是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高标准搞好龙湾临港工业区和富海工商产业园区的建设,构筑好工业发展的平台;二是落实项目负责制,抓好跟踪服务,确保投资者权益,保证已列入“十一五”发展计划的项目顺利实施。
    (三)刺激消费,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市城乡储蓄逐步在增加。2000年城乡储蓄存款23.4亿元,至2005年已增加到40.19亿元。琼海农民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重比全国全省高出10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外地游客特别是高消费群体在琼海消费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消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大,务必适应现代商贸业发展的新特点,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改造传统商贸业,发展新型商贸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渠道,千方百计吸引国内游客来琼海消费,在琼海多消费。
    (四)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实现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我市的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与我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十一五”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外语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等;各国政要与著名企业家的频繁来往、国外游客的增多、众多离退休老人来琼海养老居住,均要求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兴趣需求。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应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投入的重点是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卫生监督防疫、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护、环境保护等。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拓展社会发展的资金渠道,运用各种筹融资手段,筹集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争取国家各种社会发展专项资金,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展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抓住重点小城镇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工业化战略,改变农业市面貌。要通过营造一流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引进各种层次人才资源,快速发展资源型加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商贸、旅游、房地产业的现代化。
    (六)面向市场,创新政府体制。“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面临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要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为投资者、企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形成精干、高效的行政机构,积极建立和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改善全市社会治安环境,让投资者放心置业,安心创业。
    (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要彻底转变观念,全面清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人为障碍,通过完善体制、健全法制、制定政策等多种途径和手段,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改制、出让兼并、规范破产等手段,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引导、市场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国有企业以优势企业与名牌产品等要素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全面推行以公司制度为主的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八)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十一五”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1、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教育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巩固由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新格局。
    2、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解决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和方式,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注重激活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性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村级文明综合创建活动。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巩固和扩大党的先进性教育成果,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及时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4、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办好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培训班,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党员教育和监督,重点加强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各级政府阳光运行。
    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市委提出的主要指导原则,即必须注重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指导原则的核心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改革与发展、保护与开发“六个统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大力推进“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与创建文明生态村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紧紧依靠群众,全面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效益调高、品种调优、品质调精”和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热带气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挥“季节差、名特优和无公害”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尽快恢复灾后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争取在3至5年内把橡胶、胡椒、槟榔等热作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推广体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力度,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110”的作用,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快科技农业工程步伐;依托资源优势,抓好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利用“博鳌效应”打造一批叫响市场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品牌农业开拓市场带动生产;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5年内投资3.5亿元完成合水水库等5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和万泉河系防洪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琼台农业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
    (二)拓宽农村人口就业渠道。鼓励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才干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落实粤琼两省劳务合作协议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省外转移,推动我市“打工经济”上新的水平。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引进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业落户我市,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打破用人界限,创造身份自由转换的制度条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就业“壁垒”,实行劳动力凭学历、技能竞争就业,使市民与农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在保障广大农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落实好群众依法享有的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广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议事规则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使村级组织建设逐步走上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使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步上新的台阶。
    (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面规划城乡各项社会事业互动和衔接。落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上学难的问题;认真解决镇级卫生院的“一无三配套”问题,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全力解决药费贵、医疗服务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创新法律援助形式,扩大援助范围,实施便民诉讼措施,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有效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打击“两抢一盗”、毒品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结合“五下乡”活动,建立健全机关支持农村、干部支持农民、财政支持农业的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文体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根据农村各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工作队下基层抓落实,努力帮助解决农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加强农村规划建设。按照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有利于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原则,加快调整农村建设区划,构建“中心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提高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使中心镇能够充分吸收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区域性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思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全市农村在规划和建设中互动、互补、互助和一体化。加快农村五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至2010年,村村通自来水,自来水人口覆盖率达95%,饮水卫生覆盖率达100%;村村通电,照明和生活用电覆盖率达100%;村村通公路,行政村公路硬板化达100%;告别烧木材时代,城镇燃气加沼气普及率达100%,农村燃气加沼气普及率达100%;村村通电视广播,村村通宽带联网,电话、电视自然村普及率100%。
    (六)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渠道筹措保障资金,解决低保经费的来源;把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大病救助、养老保险等农村各项社会改革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农村救助体系。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开放搞活第三产业”的三次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破解“三低一小”的突出问题。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打破制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瓶颈,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实现三次产业比重由目前的55.7:11.6:32.7调整到40:20:40的目标,全面提升我市经济总量和质量。
    (一)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旅游会展业的活力和后劲。以博鳌为龙头,万泉河为轴心,三大组团为主体,着力于资源开发、产品促销、市场整顿、品牌打造,全面促进旅游业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与区域性、国际级的会议中心相匹配的休闲度假、养老保健、会展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全力服务好中信国安集团,争取在五年内投资30亿元,开发博鳌二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博鳌海城国际体育旅游区;投资8亿元建设碧海银沙滨海旅游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博鳌塔等,努力把博鳌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会议中心、一流的国际旅游疗养胜地、一流的国际影视城、一流的国际商业购物城、一流的国际文化城、一流的不夜城、一流的国际最大高尔夫球基地,达到把游客留在博鳌,从三个小时变成三天三个星期乃至三个月“四个三”的目标。投资2亿元重建白石岭高尔夫球场,投资1亿元建设白石岭颐温泉度假山庄,投资15亿元加快官塘的开发建设,实现年接待游客39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9.6亿元,旅游年收入占GDP的12.3%以上的目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夯实工业基础,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不污染、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统筹城乡发展关系,全面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使工业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以政银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完善珠江工业园区的建设;投资10亿元抓好富海工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龙湾临港工业园区和大路——嘉积——中原高速公路沿线的工业走廊,构筑好工业发展的平台,全力抓好豪瑞健康制品厂、海南众神制药厂、中密度纤维板厂、斯达制药厂扩建工程、形美化妆品厂、阿西罗拉生物制品厂、海南槟榔园食品厂、川杰水产品加工厂、天龙精工镜片厂、义方制衣厂续建工程和新天久食品加工厂扩建工程等新型工业项目的建设,加大力度抓好工业招商引资,内生与引进兼顾,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争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突出商贸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建设富海工商产业园为新的起点,挖掘整合商贸资源,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引进名牌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大力建设绿岛商业城、博鳌旅游工艺品展销中心、琼海市商贸综合广场、城北商品仓储批发配送中心、东部卷烟配送中心、潭门海产品加工批发市场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专业性的大商场、大超市、旅游购物街。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岛东商贸中心。完善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巩固发展批发零售、酒店餐饮等传统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交通运输、邮电仓储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最佳第二居住地。围绕城市化战略、旅游会展业和博鳌品牌效应,立足琼海的优美生态环境、温泉资源、良好的社会治安等优越条件,沿“一点二翼”、“三大城市组团”,大力发展产权式酒店、产权式中高档别墅区、产权式休闲度假村、产权式疗养保健中心,建设最佳第二居住地。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商住园区,为进城经商、务工、子女读书等群体提供经济适用的居住环境。大力发展镇墟、中心村房地产业,解决农村居住用地困难的问题。迎合新时期各类居住人群,及时调整房地产布局、设计,做精房地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挖掘海洋资源,建设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海洋渔业是我市新的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要增强海洋经济意识,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积极拓展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建设港口,以港口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潭门渔港的建设,将其建成具有渔船避风、渔货交易和中转、旅游休闲、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功能配套的渔业后勤服务保障基地;启动龙湾港的建设,以龙博滨海景观大道为中心,将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成为集海洋运输、海洋种苗、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生物制药、海产品加工、滨海观光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海洋经济带。积极推进我市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台湾的渔业合作,实现海洋捕捞业由近海向外海远洋转移。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五、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中等城市建设步伐

    (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培育岛东中心骨干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和墟镇发展规模,在“十一五”期末,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加快三大组团建设,使嘉积中心城区、博鳌水城、官塘开发区的建成面积分别从现在的11平方公里、4.6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扩展到21平方公里、19.6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建设连接嘉积、官塘、博鳌三大组团之间的陆路和水路,使三大组团成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城镇人口达20万人以上,率先进入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行列,成为岛东中心骨干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二)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善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镇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嘉积城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龙湾港城市开发区、富海工商产业园区、白石岭旅游景区、官塘度假疗养区以及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龙湾港集团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投资5亿元建设龙湾港开发区,把龙湾港建设成为国际中转大港。投资1亿元建设潭门中心渔港,将其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全国最好的渔港经济开发区。围绕沿海经济带和万泉河沿岸生态经济带,加快环城南路、西路、北路、滨海景观大道、滨河景观大道、爱海南路、银海东路、万泉河北路、金海北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争取在金海北路终端建设一个连结高速公路的出口。投资1亿元全面改造嘉积旧城区道路,提高城区档次。投资1亿元改造城市电网,投资5600万元建设城区二期供水工程,投资4000万元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把双沟溪等污染地带的治理和城区防洪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列入重点计划予以安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三)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建设。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促进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城市绿化、美化步伐,推进双拥公园、万泉河生态文化广场和万泉河带状公园的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的目标。
    (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率。一是切实贯彻“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开发、保护资源”的原则,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根据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分阶段重点消化出让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二是完善闲置地管理办法,对于长期闲置或开发不足的用地坚持依法收回,对无法收回的土地分清使用性质和开发时序,进行空间功能置换和合理安排开发时序;三是建立土地资源储备帐户,建立适合市场机制土地供给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编制年度供应计划,做好合理容量控制研究,培育城市投资环境,科学供应土地,提升土地价值。四是理顺土地供应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土地供应高度垄断的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储备及商业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制止土地供应和管理多头、多渠道,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率。
    (五)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十一五”期间,要建立统一的城市建设发展招商融资管理机构。制定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鼓励基层群众、机关干部和各界人士全方位招商、多形式招商。积极使用银行贷款、国际招标、BOT、合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大民间资本和外资利用力度。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创琼海发展新优势

    (一)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电子政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抓好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融合事业站所,精简人员,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方针,继续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为突破口,通过企业自主改革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对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改制、重组、拍卖、置换和民营化改造或规范破产,让市级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国有产权系列。创新企业现代管理新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竞争力。大力支持农垦改革,积极协调场镇关系,促进农场和地方同步发展。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彻“非禁即入”政策,采取“抓大、保中、促小”策略,拓展发展空间,解决融资困难,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幅度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争取在“十一五”期末,非公经济企业达到2.2万家。积极扶持外资企业发展,提高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积极发挥本地企业家的作用,加强民间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经济发展。
    (四)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激励机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镇财市管的相关制度,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集中财力办公共事业。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代理制和监理制,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五)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我省实施的“大特区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进一步密切琼港、琼粤、琼沪、琼浙合作,吸引大都市的内外资来我市投资。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9+2”等区域合作,充分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新招商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实施软环境战略,营造良好引资氛围。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外商投资导向,引导资本投向高科技工业、新兴工业、海洋经济工业、港口建设、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等。加强与各地商会、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和沟通,鼓励在外琼海人回乡创业,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七、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智力和人才支撑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提高传统产业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对象,提高技术交易量。加强科技信息机构、咨询机构、专利服务机构以及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注重行业协会在信息咨询、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突出企业科技主体地位,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支持更多企业、行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争取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社会的贡献率达到60%,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
    (二)创建基础教育强市,全面提高劳动力文化技能综合素质水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全社会的就业培训,强化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快海南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的建设,使学院扩展为功能齐全的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把市职业中专初中部剥离出来,使其成为集职教、成教、科技推广、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省级示范性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继续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远程教育网络覆盖所有中小学的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改危任务,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标。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把嘉中分校搬迁出来,创办琼海实验中学,将其逐步过渡为完全中学。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5周岁人口都完成初等教育,17周岁人口基本都能完成初级中等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以上,提前实现海南省农村教育十年规划目标,率先进入基础教育强市行列。
    (三)建立人才引用机制,发挥人才在各领域中的重大作用。加大培养实用型人才力度,对我市各行业迫切需求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有目的、有计划地推选一批具备条件的骨干分子到外地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大胆引进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高级专业人才和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高级职称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确保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人才需求。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琼海

    (一)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努力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坚持“全覆盖、多层次”的要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制订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强化基础管理,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法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采取多种渠道筹措保障资金,解决低保经费的来源;把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大病救助、养老保险、自然灾害救助等农村各项社会改革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征地补偿、基本养老保险、就业能力培训等措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疫情信息预警体系、琼海市东部医疗急救中心,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等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设备齐全、技术过硬、能够机动灵活运转的医疗救治队伍,全面提高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建设为博鳌亚洲论坛服务和为国外游客服务的中西医保健医院和急救服务中心。明确卫生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的新体制。继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覆盖面稳定在80%,2015年达到95%。
    (三)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切实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思想工作与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信访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和矛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落实法律援助措施,解决打官司难问题;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减少案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禁毒的工作格局,创建无毒市。加快建设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防震减灾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杜绝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嘉积城区为中心,建设一批展现琼海特色的文化设施精品。以社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实现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活跃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整合社会资源,依托软件职业学院、嘉积中学及海桂学校现有的文体设施,建设标准化的文化体育活动和训练基地。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发展文艺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数字电视、艺术教育、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馆、青少年宫等各种行业,形成具有琼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五)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把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生态等系统统一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工程,提高经济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强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万泉河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步伐,抓紧抓好万泉河生态功能保护区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切实加强万泉河等流域的生态保护。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区划,完善林业布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治理“脏、乱、差”和建设文明生态市、文明生态镇、文明生态区、文明生态村活动,实现我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切实抓好民政优抚工作。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等条件》等国家优恤政策,抓好《琼海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琼海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推动我市优抚工作的发展。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努力再创“双拥模范城”。建立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加快建立城镇“三无”对象、农村特困户、“五保户”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再就业援助、养老救助、社会互动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四、扎扎实实做好2006年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7.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和5%,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一)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科学制定和认真实施各项年度计划。市委市政府已把2006年确定为“规划年”和“项目建设年”,是对未来五年我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通盘考虑后作出的重大决策。市政府将采取各种方式筹集资金编制完善各类规划,规划出我市发展的亮点、创新点和卖点,以新规划促进琼海发展。特别是各经济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发展规划,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商业网点总体规划、万泉河流域规划、白石岭风景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各镇建设规划等,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琼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经这次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镇政府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地方和行业五年发展规划工作,并认真制定2006年度工作实施规划,把加快发展的思路梳理得更加清晰,把促进发展的政策制定得更加完善,把推动发展的措施谋划得更加具体,经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使规划变成经济增长的效益、社会进步的成果。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二)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动力。“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建设取得较大的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得益于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发展思路清晰稳定,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形成了共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强大合力,“团结奉献,拼博争先”的精神充分体现。面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巨大的动力,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局面,坚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人大、政协的支持和监督。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发挥每一个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不求工作过程,但求工作效果。扎扎实实地抓好2006年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实现琼海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到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上。在发展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推进琼海又快又好发展,解放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更新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加快发展首先要靠自己。影响琼海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但主要是内部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力作用,要以更多的、更切合琼海实际的办法去谋求琼海更快更好的发展,真真正正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体现在服从服务于加快琼海发展上。二是衡量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标准是“干没干起来”,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落实到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上来。2006年是项目建设年,经济工作的亮点很多。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海洋渔业、商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等七大支柱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百项项目建设,都是我们的抓手。市政府已经把这些项目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各部门,明确了领导和责任人,明确了动工时间和建成时间,并将作为年终考核验收的内容和领导干部政绩的记录。通过实实在在的抓项目建设,推动琼海新一轮的发展。所以,项目建设成果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加快琼海发展中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的唯一衡量标准。
    (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立足实际,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坚持讲真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政府自身建设的突出问题上,要认真落实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抓紧建成和新上一批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旅游项目和房地产项目等,实现项目兴市,项目促发展。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住省政府把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旅游经济带开发的契机,瞄准建设国际会展休闲度假中等城市目标,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要以发展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打造市域经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拓展博鳌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实力。要灵活经营城市,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要积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为民办好事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和谐琼海。
    (五)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加快政府自身建设,改变目前的工作现状。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做到依法办事、执政为民。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其次,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式,打破现状。目前,我们的行政特点是“文山会海”,从市直机关到乡镇,从市领导到部门领导,都沉沦于“文山会海”之中。领导整天忙于开会,根本没有时间处理日常事务和抓工作落实,总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抓落实,办事效率低下。今年,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工作方法和方式,切实减少会议和文件,真正使领导和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领导干部从在办公室办公转变到现场去办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工作落实,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在发展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在家听会议听报告转变到积极跑厅跑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为加快琼海经济发展而努力;三是以日常琐碎事务和繁忙接待应酬转变到真正一心一意谋求发展上来,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工作。第三,实施“一二三”工程。“一”是各单位要做好一贯的正常工作,确保运转;“二”是在做好正常工作的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二件重点工作;“三”是各单位在正常工作、抓重点落实的同时,要大胆地创新地做好三项工作,敢为人先。第四,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镇级政府财政收入困难,各镇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抓发展、抓经济、抓财源建设方法不多,措施不得力。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按照省里的做法,采取转移支付与经济社会发展挂钩的方法,哪个镇发展好,哪个镇的转移支付就多,通过这个办法,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第五,改革考核评比方法,鼓励平衡发展。
    各位代表,“十一五”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个规划,琼海经济发展必将迈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必将实现新的跨越,改革开放必将打开新的局面,人民生活必将有新的提高,城乡面貌必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琼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展望未来,我们的责任十分重大,使命无比神圣,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胜利实现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云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