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四岁党员陈乙香:
烽火岁月
巾帼担当
“革命四姐妹”合照(摄于1944年),左一为陈乙香,左二为周玉梅,右一为曾爱琴,右二为林素英。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2019年10月1日,98岁的陈乙香(左四)与家人合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陈乙香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和纪念章。
通讯员 张江英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曼良 实习生 苏承玲
九月初的一个下午,秋雨方歇,天朗气清,在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夏塘村的一座民宅中,104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陈乙香倚坐床边,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抚摸着胸前佩戴的纪念章。“我是党的同龄人!”一句话推开记忆之门,陈乙香诠释党员忠诚与信仰的故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儿时站岗放哨
多次秘密运送物资
1921年冬,琼山县喜豪村(位于今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苏寻三村)一个贫农家庭迎来陈乙香的降生。在那个百姓备受压迫、民不聊生的旧时代,陈乙香一家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度日。
为了寻找活路,陈乙香的舅父苏庆河1927年投身革命,担任冯白驹身边的地下交通员。“这世道,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活。”在苏庆河的影响下,陈乙香一家坚定拥护并全力支持党组织的革命工作。一颗红色的种子,在这个家庭中悄然生根发芽……
为了守护革命的火种,陈乙香一家倾尽所有。大革命时期,苏庆河经常与战友冯白驹、刘秋菊、王月波、林天德、陈中华等人到陈乙香家中借宿。陈家的茅屋背靠喜豪山,四周林深树茂,隐蔽的环境是开展革命工作的理想据点。为了更好地保证革命同志的安全,陈乙香的母亲还在房屋后山挖了一个能容纳5人藏身的地洞。耳濡目染下,陈乙香从小就树立起参加革命的远大志向。儿时,每当革命同志到她家中,陈乙香就自觉站岗放哨。她还担任交通员,多次秘密运送舅父交代的物资与信件。
频繁的联络工作,让国民党反动派对陈乙香一家产生了怀疑。为了搜捕苏庆河,获知共产党人的下落,敌人带走了陈乙香的父母。面对严刑拷问,他们都始终回答“不知道!不见人!”最终,陈乙香的父亲惨遭毒打致死,母亲也在迫害中伤残。
父母亲用鲜血与生命捍卫革命的壮举,深深震撼了17岁的陈乙香。她毅然担负起养活全家人的重担,并在心里暗自决定继承亲人遗志,誓死革命。
参加“云龙改编”誓师大会
日军侵琼后入党
1938年12月5日,琼崖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在琼山县云龙镇“六月婆”庙举行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这场被历史铭记的“云龙改编”成为国共两党携手抗日、共御外侮的起点。当天,陈乙香与村民一起到场参加大会,深受教育。
“云龙改编”后,琼崖抗日独立队很快打响了第一枪。1939年2月10日,日军在海口强行登陆,占领海口、府城后,企图渡江向东进犯。形势越来越紧张,陈乙香却毫不畏惧,她知道这正是她进一步为革命贡献力量的重要时刻。她郑重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并于同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中第一位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陈乙香,曾担任乡里的妇救会会长、扛运队队长。抗战期间,她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动员5名青年参军,并发展26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妻送夫、父送子、弟送兄”参军成为当地佳话。
尽管是在后方支持抗战,也时刻会面临凶险。陈乙香回忆,1940年5月的一天,她所在的苏寻三乡党总支召开支部会议。驻三江墟的日军获知会议地点后,带人前往会场欲抓捕共产党人。当参加会议的人士发现时,日军已将会场包围,当时陈乙香一行仅有一枚手榴弹防身。时任乡党总支书记的吴清甫握紧手榴弹,陈乙香等人则捡起石头充当武器。“嘭!”手榴弹爆炸的瞬间,石头也一并朝敌人掷去,吓得日军乱作一团,纷纷卧倒在地……混乱中,陈乙香带领众人奔向身后茂密的树林,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顺利脱险。
1942年,琼崖抗战时期规模空前的一次反顽战斗打响。战斗连日未决,陈乙香动员村中妇女开展后勤工作。她们挑着米粽、椰子、糍粑等食物,冒着枪林弹雨来到前线,把食物送到琼崖总队的战士们手上。此外,她们还参与搬运伤员、回收子弹壳、缝补衣被等,尽己所能为战斗提供帮助。
多年的革命工作,将陈乙香磨砺得如钢铁般坚强。她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情报输送、掩护同志转移等工作。“选择了革命,就无惧生死,再危险也绝不当逃兵!”陈乙香坚定地说。
为妇女权益发声
引导乡村妇女识字念书
陈乙香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44年7月的老照片,上面有“革命姐妹合影”等字样。照片中的四位妙龄女子——陈乙香、周玉梅、曾爱琴和林素英,分别来自当时的演丰乡抗日民主政府妇救会、青抗会、民兵队等爱国抗战团体组织。陈乙香说,在艰难的岁月中,共同的革命理想让她们结下深厚的情谊,也让巾帼担当与女性力量在烽火中熠熠生辉。
海南解放后,陈乙香在琼山三江乡、万宁长安区等地任乡、区党委委员兼妇女主任。1956年,她担任万宁县委候补委员、县妇联主管全面工作的副主任,继续从事基层妇女工作。多年深入群众开展工作,为陈乙香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任职期间,她与妇女打成一片,积极引导乡村妇女识字念书。据陈乙香的儿子王民回忆,母亲在当地妇女心中威望很高。谁家发生家庭纠纷,母亲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调解,为妇女权益发声。“从小母亲就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妇女能顶半边天’。”王民说。
陈乙香还曾扎根海南农垦东和、东升等农场多年,为我国橡胶事业的发展贡献光与热。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热心公益、乐于助人。1981年,陈乙香离休。
2008年,为支持汶川地震救援工作,陈乙香自愿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并向琼山区民政局捐款。此外,在建设苏寻三乡人民革命纪念亭、演丰地区人民革命纪念园等公益事业中,陈乙香都尽己所能、慷慨捐助。
从旧社会的农村娃到新时代的百岁党员,陈乙香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她都参与其中。她的故事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百年征程。回望86年的党员历程,陈乙香用朴素的话语道出心声:“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