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要做好“两个连接” 打造外资投资宝地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郑永年接受《自贸港“大家”谈》节目组专访。
全岛封关后,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联动发展,海南如何更好地吸引利用外资……近日,《自贸港“大家”谈》节目组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他看来,海南自贸港一定要利用一揽子的比较优势,跟中国内地大市场连接起来,跟东盟十国连接起来,通过“两个连接”,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打造外资投资的宝地。
海南发展一定要跟大湾区连在一起
记者: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同为国家战略,全岛封关之后,双方如何更好实现联动发展?
郑永年:联动这个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国家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海南的发展一定要跟粤港澳大湾区连在一起。因为大湾区在中国的经济版图里面,是比较特殊的。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更具特殊性。下一步,大湾区可以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来发展。同时,海南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跟大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海南,海南不能说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自由贸易需要流量,这个流量怎么来呢?跟大湾区是分不开的。大湾区需要很多的出口,无论是货物贸易、规则规制,还是人才等,让更多的流量跟海南对接,对彼此都是双赢的。
记者:可以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来提高这个流量?
郑永年:深圳作为制造业中心、科创中心,好多东西需要转化,到什么地方去转化呢?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非常先进。举例来说,十多年来全世界20%多的创新药,都是中国企业在做。但是,创新药要落地,就要很多改革。那么,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已经有这个政策了,可以精准地对接,将类似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在海南落地。
加快实现综合性、一揽子改革
记者:海南是正在建设的自贸港,而香港是比较成熟的自贸港,未来如何推动琼港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郑永年:海南发展的方向,跟香港的发展是完全相向而行的。香港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规则规制非常好。那么,完全可以把香港跟海南对接起来,这非常重要。封关运作前后应当有个不同,封关之后,要真正做到“块块”的改革,就是实现海南综合性、一揽子的改革。如果海南能适应“香港+”这个模式,就能加快发展的进程,尽快兴旺发达起来。
规则规制已经有了,如WTO、RCEP、CPTPP等。需要真正把海南看成一个“块块”,而不是说“条条”。那么,海南成功的话,它不仅是自己发展,还会扩散辐射到中国其他地方。高标准的规则规制已经有了,还是需要继续对接,那谁来对接呢?封关以后的海南,就是第一个抓手。
记者:具体来看,琼港在哪些领域可更好地互补?
郑永年:香港跟海南互动,还是要把香港的一些规则规制学过来。制造业可以搬,服务业不可以搬,服务业的核心就是规则规制,所以,海南要学习香港各个方面的规则规制来发展服务业,这一点很重要。
记者: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流合作方面,会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郑永年:海南自贸港政策是非常好的,境外高校可以在海南自贸港独立办学。海南如何利用好这些政策是关键。我上次在上海碰到一个德国人,他说他们去办了。
记者: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
郑永年:对,这个挺好。海南应当多设一些应用型大学,因为只有应用型的大学才能把一些基础科研转化成为具体的经济活动、具体的产业。那么,这一块跟香港是互补性很强的。香港的基础科研强大,把香港的基础科研放到海南来转换,这里就涉及人才的问题,海南可以在这方面探索。
做好“两个连接” 让企业有利可图
记者:海南全球自贸区(港)伙伴增至40个,新加坡是其中之一,未来双方如何更好地合作发展?
郑永年:海南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海南能不能把新加坡的规则规制用过来,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站呢?我觉得完全可以考虑,这个量不小。其实,如果看比较优势的话,海南经济发展背靠内地这一块,是新加坡所不能比拟的。自贸区(港)伙伴各有各的优势,尤其在经贸方面,一定要双赢、多赢,而不是恶性竞争。
记者:海南在吸引利用外资方面,需要做哪些努力?
郑永年:做外资的话,说白了,就看能不能赚钱。一方面,要跟中国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关联起来;另一方面,要跟东盟,乃至世界关联起来,这样外资就会觉得海南是宝地。跟中国内地那么大的市场连接起来,跟东盟十国连接起来,通过“两个连接”,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能赚钱就来。
去新加坡、去香港、去海南,外资的考虑都是一样的。企业都是用脚投票的,看哪个成本低、哪个质量好、哪个便利,它就去哪里。那么,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会更加便利化,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做好“块块”的改革,这更有利于形成友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资本,让海南成为连接中国跟国际的交汇点。(文字整理/张成林)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