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梦
7月15日,在三亚举行的“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成果”分享会上,随着新一轮生态补偿协议落笔签字,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持续三年的赤田之约正式续约,两个相邻市县,再次成为携手治水“好搭子”。
从相约到续约,曾经因水质告急“互相瞪眼”的上下游,如今已然成为共治一库清水的“共同体”,那么,赤田水库流域治理有何独到之处?又有哪些可供复制的经验?
为什么会有赤田之约
赤田水库,坐落于藤桥河流域上游,横跨三亚市海棠区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由7座不同规模的水库组成,下游灌区覆盖19769.55亩土地,涉及17个村集体、1个社区及众多用水主体,为三亚重要的饮用水“大水缸”。
三年前,这片水源拉响警报——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首度滑落至Ⅲ类,水环境质量下降,关键指标亮起红灯。
上游保亭占水库流域面积超90%,却因生态保护戴着“发展紧箍咒”;下游三亚用水紧迫,却只能“隔界兴叹”。行政边界像一堵墙,把水域治理困成了“九龙治水”的僵局。
2021年,一纸创新方案,打开了僵局。当年,我省出台《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为三亚和保亭的赤田之约,开启水域治理优化升级的新模式。
根据该方案,我省首创“水质、水量和行动”三个维度生态补偿机制,即将补偿资金与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刚性挂钩。在2022年至2024年第一个考核期内,共筹集6亿元“资金池”:省级财政投入3.3亿元,三亚出资1.8亿元,保亭出资0.9亿元。
这笔钱并非“无偿输血”,也不是单方补偿、单方受偿,而是严格按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动态分配,由年度“大考”成绩单直接决定钱流向,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达标者奖励,滞后懈怠者扣减。
换言之:水质越好,补偿越多;行动越实,收益越厚!
结果如何?目前,得益于赤田水库流域治理的彼此协同、相互配合,首个考核期收官:三亚累计拿到生态补偿资金0.84亿元,保亭累计拿到 5.16亿元。
如何破解治水难题
6亿资金不是“大水漫灌”,每一分钱都是“保护和治理专款”:每笔生态补偿资金直盯治理项目,农民退耕还林有补助,移民搬迁安置有补偿,村里建污水处理工程有资金……三年间,65个重点项目落地,验收合格率93.4%。
钱花得明明白白,效果看得真真切切。
“‘1+N’政策体系和‘项目为王’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了治理蓝图精准落地、项目高效实施。制度集成创新为解决跨区域流域治理中的‘九龙治水’、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制度范本。”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解释,治理动力被激活,生态保护成了“双向奔赴”。
最振奋的,当属水质“逆袭”——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赤田水库流域总体水质连续三年保持为优,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水质优级断面比例(85.7%)达历史最好水平。
分享会上,作为该项工作评估“打分”机构,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环科所)发布数据介绍,2024年,该水库流域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由2021年的Ⅲ类提升至Ⅱ类。三年前“告急”的水质,如今已“向好”。
下游喝上“放心水”,上游拿到“生态钱”。换个维度看,三亚保亭更是妥妥的双赢:
在三亚,清退经济林还绿于山,搬迁居民住进新家园,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农民每亩土地的支出减少约550元,搬迁后的住户收入同比增加57%。此外,有1889名当地居民因此获得就业机会。
在保亭,“林-菌-药”循环套种等绿色技术越来越多见,农田不仅甩掉“化学味”,更捧出响当当的“赤田”生态品牌。农业循环项目实施后,原有地块生态产品增加2.58万千克/公顷,经济效益增加103万元/公顷。
同时,科技为治水精准赋能,多方依托重点研发项目,攻关农业氮磷量化难题;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精准画像、治理效果精准评估,为治理决策装上“智慧大脑”。
“三年来,群众对赤田水库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超过87%。”南京环科所的评估数据说明,群众满意,是最直接的“盖章”认可。
从赤田之约到“赤田模式”
抛开数据,赤田模式的“绝妙之处”,在于破解了上下游长期的扯皮困局,用一套精密的制度设计将上下游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
这种治理理念的转变,使得上下游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成为了携手共进的治理“好搭子”。
回到分享会现场,这份协同性,在参会嘉宾名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省级生态环境、财政、林业、水务、农业农村、住建、发改、科技、自然资源和规划等近十个厅局,再到三亚、保亭等具体实施的地方政府,以及海南大学、热科院、南京环科所等科研机构,直至农民代表都悉数在列。这绝非简单拼盘,而是基于流域生态问题内在逻辑进行的系统性“组队”。
无形之中,一套超越单一部门职责、覆盖全链条的协同治理体系高效运转。
三年实践下来,一份可复制的流域治理“海南公式”呼之欲出: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藩篱,用科技利器精准治污,借市场机制激活绿色生产力。
这份公式的推算结果,是各得其所、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的良性循环,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
如今,赤田模式五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这一模式正加速推广应用,我省已在17个市县推广跨流域补偿机制,覆盖10条河流、4个湖库、18个断面。下一步,如何在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效率提高上再下功夫,成为赤田模式演化“计划表”的新事项。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