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我和同事们经常接触的,是一群‘不会说话’的工作对象。”6月5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林积泉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笑称。
实际上,这并非笑谈。和水、气、土、海洋打交道是家常便饭,为生态环境质量“把脉”是必备技能——作为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林积泉和同事长期面对的工作对象确实有些“沉默”。
“像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目前我省共有1070个点位(含国控点和省控点)。这张监测网络,可以全面反映出全省土壤环境状况。”从事环境评价、监测工作18年来,林积泉习惯用数据说话。
透过数据,背后却是一项项具体的工作。近年来,林积泉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全省地下水、土壤、近岸海域监测网络进行点位布设和优化整合,完成《海南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点位布设方案》《海南省省控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点位布设方案》《“十四五”海南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设方案》,进一步完善优化监测网络,推动环境监测工作更精细、更有效。
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分析、形成报告……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具体工作中,林积泉和同事们努力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代言”,让“不会说话”的水、气、土、海洋等环境指标“开口”,显示出现状和变化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被称作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哨兵”。空气、土壤、水质等环境质量如何,要通过科学监测才能准确呈现。
“有了监测数据作为基础和支撑,才能作出正确的环保决策。”接受采访时,林积泉拿着几本笔记本,里头密密麻麻写满内容,他边翻开其中一本笔记本边告诉记者,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他们不仅要当“耳目”“哨兵”,还要当“顶梁柱”和“奠基石”。
“如何当‘顶梁柱’和‘奠基石’?”记者问。
“要发挥好引领、支撑、服务的作用,其中,引领包括预测趋势、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支撑是要讲明现状、发现问题、传导压力;服务则是要说清风险、保障安全、公开信息。这是责任,也是我们要想办法做到的。”正如同记笔记、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一样,严谨认真是林积泉的职业使然,也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想办法做”,体现在行动上。2021年,林积泉带领团队在原本只开展南渡江入海口海域海洋微塑料监测的单项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将昌化江、万泉河入海口海域海洋微塑料监测也纳入进来。
“这是新的监测内容,怎么布点采样、如何分析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解决。但海洋微塑料是新污染物,而且我省正在开展‘禁塑’工作,所以推进这项监测十分有必要。”林积泉解释道。近两年,林积泉和团队更是在原有三大江入海口和永兴岛海域海洋微塑料监测的基础上新增其他海域,不断谋划和拓宽监测范围。
谈到拓宽监测范围,林积泉的笔记本上,又列上了新计划——他和团队提前谋划布局,将美丽海湾试点监测工作纳入2023年监测计划,并筹划海南省美丽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方案,用于指导沿海各地有序开展;谋划海洋新污染物监测,积极承担国家2023年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项目;主持海南省地方标准《土壤环境背景值》。
“应用环境DNA技术(eDNA)、建立环境图谱库、提升监测智能化水平以及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等等,都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林积泉说,他和同事将着力推动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海南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本报海口6月9日讯)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