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助力企业唤醒沉睡的“家当”,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2022-11-17 09:37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海南助力企业唤醒沉睡的“家当”,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当知产“变现”来敲门

本版手绘/杨千懿 制图/张昕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从某个角度而言,创新型企业就像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它们普遍“缺钱”,一辆车、几台电脑、租来的办公室,几乎就已是不少创新型企业创业初期的全部“家当”;一方面,它们又相当“烧钱”,科研投入持续不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变现。

这一轻资产、高风险的特质,往往易遭遇金融机构的各种冷遇。融资难,由此也成为它们面临的最大发展阻碍之一。有意思的是,大量具有这一特质的企业,近几年却频频顺利拿到贷款——

帮助它们获得融资支持的,正是那些曾被忽视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2019年至2022年10月,我省累计为各类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约84亿元。

“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产权,究竟是如何获得金融机构青睐,又是怎样被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一过程中有太多问题值得探讨,而伴随大量“知本”变“资本”,其意义也绝不止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

A

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的另一种“变现”方式

一款新药的诞生,需要耗费多少时间与费用?6.9年、20亿美元,这是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德勤于今年年初给出的一组平均值。周期之长、耗资之重,注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对融资的高需求。

“但在银行传统的信贷审批体系中,我们要想拿到贷款并非易事。”尽管过去多年来饱受融资难的困扰,海南某生物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陈永(化名)却在换位思考中理解了银行的谨慎,“我们没有土地、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科研又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生物医药企业的高风险属性,一度让银行“望而却步”,但后者又似乎并未真的却步。2019年底,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在万宁某药企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前提下,向其发出一笔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几乎同一时间,兴业银行海口分行也向本省一家药企放贷2000万元;2018年10月至今,海南某药企更是接连获得7笔银行授信,累计额度达5.3亿元。

竭力规避风险的银行为何态度松动?上述3家药企给出同一“秘密武器”:知识产权。

这一过去常常在被侵权或维权时才会引起重视的“无形资产”,究竟价值几何?由省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一个案例可以作为印证——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研发的专利“高光学纯度反式-右旋奥沙利铂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曾在去年获第三届海南省专利金奖。在转化为产品“注射用奥沙利铂”后,该专利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

“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一个信誉良好的商标,蕴含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在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处处长李军看来,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在内,每一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都是“潜力股”。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意识的加强,这群“潜力股”的魅力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对此,海南华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倪夏有切身体会。“我们是做医疗卫生领域的软件开发,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摞知识产权证书。”倪夏说,每一个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产品后,都可以创造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的经济价值,“但这一‘变现’周期至少需要1年半,在这期间,知识产权往往处于闲置状态,技术研发却又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

一没有固定厂房、二没有大型设备,自2014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从未向银行成功贷到过一笔款项。“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2021年7月,倪夏以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质押,向银行成功申请到一笔200万元贷款,公司融资难的困境迎刃而解,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产权除了转化为实际产品,还能有另一种“变现”方式。

B

风险共担

破解银行不愿贷、不敢贷难题

事实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2006年,全国首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在北京诞生。我省第一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则发生在2014年,自那时起,省内多家金融机构便相继增设这类业务。

在拿到这笔200万元贷款前,倪夏也曾接触过其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但他注意到,上述产品大多并非“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而是以“知识产权+固定资产”的组合担保模式放贷。

如此模式,显然依旧将不少缺乏固定资产的中小微企业“拒之门外”。

为何金融机构迟迟不愿探索纯知识产权质押?“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拦路虎。

“知识产权的价值如何评估?万一转化失败或债务人违约怎么办?一旦贷款出现风险,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又该如何处置?”在提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海南某金融机构从业者一口气抛出“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等诸多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上述问题无法完全依靠市场自发解决。破题,还需从一系列政策支持的“有的放矢”开始——

聚焦“评估难”,省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10月制定出台《海南省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若干规定》,明确评估范围、评估主体、委托方式和办理流程等内容,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评价体系。同时,引导社会化评估机构相继落户,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

聚焦“风控难”,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10月共同制定《海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明确一旦债务人违约,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每年每家将获得最高500万元的风险补偿。补偿资金由海南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从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中支付。

聚焦“处置难”,我省在知识产权转让、运用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探索建立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与交易机制。

这一过程中,我省逐步构建起“多方参与、各尽其责、权责对等”的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其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推动者与引导者。”在李军看来,这一推动与引导,不仅针对金融机构,也包括各类企业——

一方面,为提供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每家提供最高300万元的补贴,以此激发它们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政策宣讲会、银企对接会,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

但即便机制足够健全、政策可及性足够高,耗时较长、流程复杂等操作层面的不便利性,依旧可能成为影响银行和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现实障碍。为打通这一“堵点”,省知识产权局特地开辟“绿色通道”,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的即到即办、快速处理。

今年6月14日,北京鑫开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向省知识产权局申请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当天,该公司仅用了2个小时,便顺利拿到质押登记通知书。而在过去,这一办理时间至少需要7个工作日。

政策与服务双拳发力,无疑大大提升企业、金融机构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2019年至2022年10月,我省累计为各类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约84亿元。

从2019年的6.7亿元,到2020年的24.94亿元,再到2021年的25.98亿元,经过持续数年的政策驱动与市场培育,我省知识产权“变现”之门正越开越大。

C

质押+证券化

知识产权“变现”之门越开越大

不久前,倪夏还清了这笔200万元贷款。甩掉债务包袱的同时,该公司今年又新增了一批“家当”:2项专利和10项软件著作权。“没了资金掣肘,技术研发顺利很多,目前我们共拥有47项知识产权。”尽管部分知识产权还未完成转化,但他知道,这些看似闲置的资产随时能“活”起来。

“活”起来的是知识产权,活跃起来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去年,我省专利授权量13632件,首次突破一万件,同比增长58.92%。截至今年9月份,全省有效发明5825件,同比增长20.35%。

成效有,瓶颈也有。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我省开展的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多集中在海口。这得益于海口利用中央财政支持资金2000万元和市级财政1000万元,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政府+银行+评估+担保”四方分险,推出的“海知贷”业务。

“这一模式下,政府部门可以风险补偿资金的方式承担50%的融资风险,有效缓解了银行不愿贷、不敢贷,担保公司不愿担、不敢担的问题,评估机构也因为承担风险,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更加谨慎,评估结果更为客观。”但李军坦言,并不是所有市县都有能力设立这一风险补偿资金池。

如何将“海知贷”模式因地制宜地复制到各市县,是职能部门正在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我省也持续探索着“知识产权+金融”的更多可能性。

在2019年出台的《海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中,适用于质押融资的知识产权被限定为专利和商标两类。就在不久前,新锐恒丰(海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植物新品种权作为质押物,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行拿到一笔贷款,意味着我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范围再一次扩大。

知识产权“变现”,不仅限于质押。当它进入资本市场,打开的则是一条“2.0版本”的融资新路:知识产权证券化。“通俗来讲,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预期收益为支撑,发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进行融资。”李军解释,二者的不同在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单一渠道的融资,而知识产权证券化是面向社会公开融资,相当于“升级版”。

质押与证券化,两种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仅进一步打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也持续改善着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环境。“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是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李军表示,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省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相对不足,拥有的高价值专利数量不多,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率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与先进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

好在,一系列举措正在给出。

从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知识产权类保险落地,到鼓励市县及园区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机制,再到做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不难发现,在海南,一条知识产权培育、保护与运用的全链条,正愈发清晰,也愈发高效。(海南日报海口11月16日讯)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