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引育种专家忆往昔、话未来
2022-05-22 09:49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引育种专家忆往昔、话未来
三代南繁人的小满之约

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节气对农人们来说,格外有意义。5月21日,正值小满时节,在《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会上,一场属于南繁人的聚会在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红旗队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的稻田中举行。

60多年风雨兼程、探索耕耘,翻阅着这本聚焦南繁故事与南繁人的书籍,老、中、青三代南繁人慨叹种业“硅谷”的昨日今时,带着收获而来,怀着希望前行。

一次特殊重逢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今年已86岁高龄,在海南度过了58个春天。发布会上,他肯定了这部新书对于南繁事业的意义,说:“争取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为国家的粮食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令人欣喜的是,程相文还迎来了一次特殊的重逢。

上世纪60年代,程相文在今天的三亚市吉阳区罗蓬村租了8亩地进行玉米育种,为了让玉米“吃饱”,他每天往返12里地,从部队医院挑粪到田里浇灌。在一次挑粪时,程相文一个趔趄跌进粪坑,其大声呼救引来了符亚理、符积兰等6位黎族姑娘。大家不仅合力把他救了起来,还热心地帮他挑了好几天的大粪。

那一年,不到30岁的程相文许下诺言,等有条件时,要带几位姑娘到北京看看。

近40年后,2010年,程相文兑现了他的承诺——6位“姑娘”中有两位已经过世,他请符亚理、符积兰等4位去北京游玩并派助手全程陪同。后又让助手将大家带到他在河南的工作单位,5位老人在此拍照留念。

当天,发布会场地中的大屏幕上展示着2010年的合照,符亚理、符积兰与程相文再度重逢,站在2010年的合照前,又留下一张满是笑脸的照片。南繁人与海南人民间的情谊也在这一张张合影里绵延。

一场种业接力

深厚情谊在延续,南繁事业的接力棒也在传递。

看着开心合影的老师,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程相文玉米研究室“90后”科研人员张志腾难掩激动。

“作为一名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田间当成实验室办公室,要记住老师的话,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积极进取,做好科研,更要做好人。”张志腾说。

新疆农业科学院海南三亚农作物育种试验中心“80后”主任助理符小发在发布会现场讲述老师、甜瓜大王吴明珠的故事,令人动容。

据了解,从吴明珠时代走来,甜瓜栽种技术不断进步、品种更加多样化。海南的甜瓜产业链也十分成熟。如今,南繁产业也已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共享平台也日臻完善。

符小发说:“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完善的平台加速推动着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在鼓励着我们再接再厉,创造更好的成绩。”

一本南繁记忆

南繁人手上的一颗小种子,背后是关乎中国人饭碗的“国之大者”。他们知道,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对于作家杨沐而言,撰写《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也是一次洗礼。“提笔前,我对南繁了解并不多,接过这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采访袁隆平院士’。”杨沐说。一个人、一颗种、一件事“诱”着她一头扎进了南繁这个“宝库”,让她发现了更多的人和事。

在杨沐看来,这部作品也像是一颗“种子”,得到了南繁人的细心“管护”。忘不了袁隆平院士说的“要好好写写南繁”,杨沐大量翻阅历史资料,近3年时间里行3万里路亲身采访,用扎实的文字记录南繁往事,发扬南繁精神。

绿油油的稻田里,传来南繁人的欢声与笑语。不远处,立于田间的“做强种业芯片打造南繁硅谷”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更显闪耀。

(海南日报三亚5月21日电)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