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归档专题  >  2019海南两会  >  热点评论

政府埋头干 群众更有“感”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19-01-29 08:52 责任编辑:王海萍 分享到: 【字体: 小   中   大

■本报观察员张永生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自贸试验区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全岛百姓。”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铿锵话语,犹如一股强大的引力波,让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民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观察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表述之所以会产生热烈反响,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们从中看到了执政施政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二是,人们从中看到民生至上的坚定信念,一丝不苟抓民生,坚持不懈惠民生。更重要的是,随着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向前推进,各项发展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大礼包”,一系列民生堵点、痛点日趋化解,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亦随之提升,因而对政府更加信赖、对日子更添盼头、对未来更增期待。

民生说到底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民生政策不贵追求轰动效应的“高大上”,也不贵一味迎合、不切实际的“吊高胃口”,而贵紧贴现实、聚焦问题、力求实效。这一点,无论是从2018年的民生“成绩单”,还是从2019年的民生新举措来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理解。比如,针对旅游热门地区菜价高这一现实问题,2018年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保持了菜价水平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把菜价稳定作为2019年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民生工作来抓,认真落实“菜十条”。乍看起来,菜价降个三毛五毛、块儿八毛,人们的感受并不明显,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累积下来也颇为可观,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扩而论之,如果每一笔日常花销都能降下来,家庭的“钱袋子”会日渐鼓起来,人们的心里会日益踏实,生活质量也会水涨船高。

可以说,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生政策、务实举措,其中的每个词都在为海南全岛群众的美好生活注入新的动能。但也应看到,任何政策落地生效都不是自动的,也不是一时半会的,而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智慧,更需要勇气和坚持,推进那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老疙瘩”的举措尤其如此。事实上,盘点2018年“成绩单”,从脱贫攻坚到教育医疗,再到社会治理,这些关乎民生的事业成就喜人,关键就靠相关部门实打实、硬碰硬,直击痛点,狠抓落实,展现了一心解民忧、办实事的担当、追求和情怀。因此,观察员认为,进一步纾解民生堵点、痛点,让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民生政策落细落小落实,相关部门仍然需要保持好这种精神境界和状态。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持续强化民生担当。义不逃责,事不避难,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地方入手,不断解开缠在群众心中的“结”,填平横在群众面前的“坎”。另一方面,应持续坚定民生追求。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把群众的需求诉求当作一切工作的“指南针”,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判断得失的“试金石”,让所有的奋斗都贴近群众的心田,所有的工作都对接群众的实际。与此同时,还应持续涵养民生情怀。真情感知群众的冷暖,主动关心群众的疾苦,看到群众受苦心里比自己受苦还难受,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自己再累也心甘情愿,真正以政府部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惟其如此,推动民生政策落实时才能挂满挡、连轴转,民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才能不缩水、不打折。

民生政策有时就像导线,一头连着政府部门,一头连着广大群众。政府部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政策效应就会传导到群众那一端,群众就会有感知、受触动。而群众一旦“有感”,也会反馈给政府部门,后者收到了信号,感受到了正向激励,就会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功夫。一来一往,一往一来,互相鼓励,良性互动,将会不断放大政策效应,而各种民生堵点、痛点也会早日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