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公报 -> 2001年 第2期 (2001-02-28出版)

【字体:   打印页面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 2 16 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五”期间是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的遗愿和中央希望海南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的要求,我省将加快发展,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创科技、体制和开放新优势,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经过10 15 年的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我省基础设施骨干项目基本完成、进入产业大开发阶段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是“十五”

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本纲要是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编制的。纲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着重阐述发展思路、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

第一章 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战胜困难,开拓进取,如期完成了“九五”计划,各方面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经济运行走出低谷,从1998 年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18.48 亿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热带高效农业方兴未艾,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在全国创造了奇迹,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迅猛,农民收入同步增长。新兴工业健康成长,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取得显著成效,工业效益日益提高,涌现了一批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海岛旅游业欣欣向荣,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海南旅游产品,2000 年游客数量突破 1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78.56 亿元。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环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美兰机场通航,粤海铁路通道进展顺利。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党政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 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2920 元,居民住房和城乡消费结 构有了新的改善,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所有这些成绩,为我们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五”的成绩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面对泡沫经济留下的后遗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全面规范市场,化解金融风险,夯实发展基础,逐步摆脱了泡沫经济的困境;坚持“一省两地”和“生态省建设”发展方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热带海岛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实施项目推进,强化投资,开拓市场,促进消费,使国民经济步入适度快速发展的新轨道;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主旋律,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开放带动开发,为经济特区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增添了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力改善社会环境,齐心塑造海南形象,努力推进依法治省,维护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我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相对不足,财政收入来源不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很突出,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尚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投资环境急待优化,吸引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人才十分短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贪污腐败、奢侈浪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整顿和治理。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十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现代化建设将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经济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加剧;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世界经济进入结构大调整时期。在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海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空间进一步拓宽,但同时也必须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今后5 10 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我省经过“九五”期间的调整,经济运行已经摆脱低谷阶段,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的新形势下,海南经济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增长。海南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省以来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优惠政策保持稳定,社会环境安定祥和;二是海洋产业、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形成现实的 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油气化工、信息产品等将有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 三是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我省热带高效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新兴工业 产品将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体制创新可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境内外投资 者来海南投资建设。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海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继续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财政实力和综合实力。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础上争取更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推动海南经济再上新台阶。

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强化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意识,发扬经济特区的创新创业精神。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开放带动开发,在体制创新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走在前列。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三次产业。继续实施科教兴琼战二、发展目标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适应海南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为民”和“富民”原则,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全省各族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进步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新兴工业省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大见成效,海洋经济、 信息产业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 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有实质性突破,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机 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科教兴 琼步伐加快,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十五”期间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全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按 2000 年价格计算达到 798亿元,年平均增长 9%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 元,为争取在 2010 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十五时期成为我省建省以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时期。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 37.919.642.5 变化为 2005 年的 37.921.540.6,工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15%左右,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 18%左右,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结构初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左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生活质量。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5%6%,按 2000 年价格计算,2005 年分别达到 6830 元和 3910 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户均拥有一套设施配套的住房,推广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模式,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 平方米,农村住区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电话普及率达到 3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 55%。度假旅游日益成为时尚,休闲质量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 2005 年的 11‰以下,期末常住总人口预计达到 822 万。增加就业机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15 万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高效产业 100 万人。科教兴琼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2005 年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 9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 60%15%左右。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生态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55%,建成完整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天然林保护体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到初步治理,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80%60%,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大气、水体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全民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从一般竞争性产业和领域基本退出,非国有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事业单 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覆盖范围广、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小政府、大社会行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 程度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基本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重点

一、热带高效农业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海南农产品的“季节差、名特优和无公害”三重优势,加快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突出“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的特色,加快农业设施和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良种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把海南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冬季菜篮子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种子产业基地、高效速生林产品生产基地、优质海洋水产基地和热带花卉生产基地。

“十五”农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 年,水产品达到130 万吨,肉类总产量 65 万吨;瓜菜 360 万吨,水果 310 万吨。

优化生产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按照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促使优质土地(海域)资源种植高效农作物和养殖高效畜牧水产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方向,一是调优,大力发展优质农副产品,以质取胜;二是调精,推进精品工程,实施名牌战略;三是调高,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主要依赖土地资源的种植业,重点是优化内部结构,适当调整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粮生产,扩大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等高效产品种植面积。水产业要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扩大外海捕捞能力,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重视发展淡水养殖业,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畜牧业,重点发展养牛养羊、养殖名特优新畜禽产品。

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强化农产品产销的衔接工作,组织好“冬交会”和其他农业展销会、交易会,为供需见面创造条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在内地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增加销售网点,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运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大户,提高农民运销组织化程度。加强“绿色通道”的规范管理,杜绝关卡、乱收费,确保通道畅通。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强化契约观念,树立海南农业的良好信誉。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尽可能少施化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提高健康、安全食品的份额,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建立海南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质量检测制度,禁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利用一些岛屿、半岛等便于隔离的地方,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畜牧出口基地。

推进科技农业。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广设施农业,逐步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培训,建立健全以科技服务和信 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种繁育产业,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全 面实现主要农作物、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的良种化。推行精准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平衡施 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围绕推广适用技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的分拣、包装、保鲜、贮藏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扶持 100 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开发新产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加工企业来海南投资,开展农产品加工、商业连锁等经营活动。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引导和服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土地法制化建设,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占有量,逐步做到劳均占有 2 亩耕地、4 亩经济林。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行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生产经营的作用。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创新,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由农户自愿参与、代表农户利益的各类农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市场主体。

二、新兴工业

工业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海南建设新兴工业省,就是要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非国有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海南发展工业,要立足省情,依托优势资源和港口条件,发展特色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实行合理布局。

“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5%,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 15%左右;培育和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年销售额10 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 8 家以上;实施名牌精品战略,扶持琼货品牌,加速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国家驰名商标商品达到 10 个以上。

发展壮大资源型工业。充分利用海南的天然气、热带速生丰产林、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抓住市场机遇,发展资源开发及其深加工。天然气利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尿素、复合肥、甲醇及精细化工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利用热带速生丰产林,发展木浆及高档纸制品。积极发展铜钴、石英砂、钛锆、矿泉热泉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利用。

改造提高现有优势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对汽车摩托车、饮料食品、纺织化纤、医药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汽车行业必须瞄准进入家 庭的趋势,开发经济车型。摩托车行业要发展经济适用、环保和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新车型。 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饮料食品生产基 地。纺织化纤,重点发展新型合成纤维和无纺布。医药工业,必须加快新药从仿制向研制创 新的战略转移,开发南药和海洋药物。完善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海南的现有条件和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有条件的领域如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海洋资源深加工、航天发射基地等取得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国有工业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和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

方向发展。

提高建筑业和建材工业水平。改善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建筑设计、安装和技术水平,增强建筑企业和农村建筑工程队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努力拓展岛外建筑市场。有选择地发展新型建材工业。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东方 1-1 天然气田、年产 45 万吨合成氨 80 万吨尿素、年产50 万吨甲醇、年加工 20 万吨凝析油扩建、60 万吨浆纸、年产 102 万吨高档纸制品、50 万吨小麦加工、光纤光缆、年产 3 万辆小 MPV 汽车、年产 7 万吨球墨铸铁管、无纺布扩建、16万吨聚酯等项目。

三、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

(一)旅游业

按照市场需求和国际旅游特别是岛屿旅游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海南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增加吸引力,提高旅游整体产业素质和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旅游为主的方向发展,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达到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南山成为著名的中国文化旅游区,亚龙湾成为国际滨海休闲度假区,博鳌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尖峰岭成为以原始热带雨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度假酒店。

“十五”目标:提高旅游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2005 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 1700 万人次,年均增长 11.2%;入境游客 80 万人次,年均增长 9.8%;游客逗留天数延长,人均花费增加,旅游总收入达到 145 亿元,年均增长 12.6%

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开发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开发”的原则,注意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增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环境的承载力,加强旅游规划和项目管理,调控旅游设施建设进度, 严格控制一般景点设施和宾馆酒店的建设,优化旅游景点布局。景区建筑物、度假区建设要 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景区、度假区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加快兴隆景 区的改造和整治。

加强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实行政府机构旅游总体形象宣传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相结合,树立海南旅游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鲜明形象。政府机构宣传突出中国的热带海岛

特色,企业营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市场进行重点促销。促销的重点放在国内高收入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在巩固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加快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功能建设。

创新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大力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由单纯的“景点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挖掘海南的人文古迹、黎苗族文化,开发旅游新产品。举办高水平的节庆、会议、展览、娱乐、体育赛事等活动,抓好亚洲论坛、海南岛欢乐节、三亚国际婚礼节、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环海南岛车赛、高尔夫球赛、水上运动等重大活动。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与产业文化相结合。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广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按照国际上对旅游业管理的通行做法,在旅游市场准入、企业经营、服务质量、旅游商品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抓好执法监督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严惩非法违法经营者,维护海南旅游信誉。大力加强旅游教育和培训,培养得力人才,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干道与重点景区之间连接公路的建设,重点抓好西线至南山、尖峰岭等公路的建设。抓好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交通干道等地方旅游厕所、中英文标识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加强重点景区供水、供电、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好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海口热带海洋世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七仙岭温泉度假旅游区、五指山生态旅游区、西沙海洋旅游区、铜鼓岭旅游区等重点项目。

(二)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是我省经济中占比重最大的产业,但层次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占比重较大。发展服务业,对我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要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步伐,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服务业升级。

大力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服务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加快积压商品房向经济适用房的转变,提高住房质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配套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扶持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方便居民生活,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老人服务、婴幼儿服务、休闲服务等产业,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

改造提升金融保险、商贸流通等产业。在加快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 前提下,综合运用各项政策,采取资产、债务重组和金融企业并购等措施,重振金融、证券 业。创新金融业务,拓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范围,扩大农村金融服务。改善保险服务,扩大 保险业务范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外贸、餐饮、运输企业,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 送、多式联运等新型经营方式,促进传统商业和运输业升级。

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并与行政和司法机构彻底脱钩,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促进中介机构独立、客观和公证地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会议产业、展览业、彩票产业、设计服务、技术服务等。

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突破体制障碍,打破部门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培育形成竞争机制。加快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全部改组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在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政府只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公共需求,其他方面应逐步推向市场,以提高社会事业的运行效率、增加社会事业的有效供给;引入多元化投资经营主体,组建报业、出版、广电等集团,积极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在应用科研、非义务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四、海洋资源开发

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是我省优化产业结构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十五”期间,重点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促进海洋水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上新的台阶,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下较好的基础。

发展壮大海洋水产业。海洋水产业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加快发展外海捕捞和远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2005 年海洋水产品总量突破 100 万吨,其中:海洋捕捞 75 万吨,海水养殖 25 万吨;海洋渔业经济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开辟南沙渔场、本岛东部外海渔场、粤东粤西渔场;更新改造渔船,鼓励渔民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集资建造大渔船,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来海南组建外海捕捞船队;推广先进捕捞技术。对全省海水养殖区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完善海洋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渔港、渔业补给基地、补给设施和海洋水产种苗基地建设,抓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加快发展水产品销售、储运、保鲜、加工等产业。

加速发展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加大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对已具备开采条件的天然气田,要加快开发进度,“十五”期间重点开发东方 1-1 气田、乐东气田。建成中海油化肥基地,积极发展天然气的深加工、精加工,推广天然气发电及民用,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

积极推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策划举办高水平的水上运动和游乐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加强重点港口建设,增强海洋运输能力。创造条件,推动海洋资源深度开发,争取在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突破。

加强海洋资源保护。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依法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珊瑚礁、红树林和海洋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近海环境,控制 海上污染,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监测和海洋减灾防灾工作,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海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又是岛屿型经济,必须把推进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发挥后发优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一省两地”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按照市场牵引、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以应用为先导,努力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较为先进的行列,为建设信息智能岛奠定基础。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一省两地”产业内部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农业着重抓好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系统建设,推行精准农业。工业要逐步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建设以网络为基础的企业营销信息系统。旅游业重点建设旅游预订信息系统和游客服务信息系统。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推进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推行电子政务,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积极推进电子社区的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金融、证券、保险、海关、税务、商贸、民航、海运等有条件的领域积极推进电子交易。四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基础性公共信息数据库,推动各类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传输网,充分利用现有光缆网路资源建设大容量、高速率、高度灵活、高可靠性的能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光传输网,岛内在海口、三亚、儋州之间建设2.5GB/S 及以上光同步传输系统,出岛长途传输重点建设海口湛江、三亚深圳香港海底光缆工程和三亚卫星通信地球站。固定电话网,对现有三个本地电话网进行调整,组建全省一个扩大本地网。移动通信网,进一步扩大移动交换机的容量和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范围,引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提高用户接入网的传输速率和技术水平,加快有线电视网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交互式传输和多媒体进楼入户。农村要进一步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广播电视的覆盖率,逐步改善网络传输和用户接入条件。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海南的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优势,积极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海南发展信息产业,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取得突破。

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光纤通信、计算机网络产品、嵌入式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若干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积极利用现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民营信息企业。

六、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要由提高供给能力为主转向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为 主,总的思路是:配套完善,创新体制,提高效益。继续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配套完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市政、环保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改革步伐,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符合市场需要的基础设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四网(电网、公路网、通信网、水利网)、两通道

(粤海铁路通道、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建设,争取新开工建设大隆水库、大广坝二期,完善松涛水库灌区的配套,组织农民建设一批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积极开展文昌从万泉河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增加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的供水能力。加快南渡江、万泉河防洪工程、山区防洪工程和重点海堤建设,搞好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强化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增加防洪排涝能力。根据海南热带农业的季节特点,提前冬修水利,为瓜菜等生产搞好服务。改善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建立健全对水库和防洪工程的监控机制和险情预防机制。改善海洋渔业基础条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搞好渔港改造和建设,在加快海口、清澜和八所渔港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陵水新村、三亚六道湾等重点渔港和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改造新盈、海尾、潭门渔港。

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益。一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扩大利用天然气,加快天然气田开发,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二是优化电源结构、强化骨干电网。电源建设方面:考虑到目前发电能力富余,原则上不新建电厂;利用海南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将洋浦、清澜燃油电厂改烧天然气,扩建南山电厂联合循环机组,充分发挥现有电厂的发电能力。电网建设方面: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完善我省220kv110kv 骨干电网,配套建设中低压配电网和电网调度通信自动化工程,完成海口、三亚城市电网改造和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海南电网与华南电网联网工程,争取实现电力向岛外输出。三是推进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推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交通。建成粤海铁路通道,与全国铁路网连接。继续完善 “三纵四横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建设,加快县(市)城和重点镇的出口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延长路网通达深度,建成海文高速公路、完成中线公路改造,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调整重组港口资源,配套完善海口港群建设,建设三亚国际客运码头和洋浦港二期工程。继续完善机场配套建设,开通直达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增加国内航线,发展支线航空,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加快东方 1-1 天然气田至八所海底输气管道、西线八所至海口输气管道和城市输油、输气管网建设,提高管道运输能力。以政企分开、引入竞争为原则,以公路、港口为重点,加快交通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市政设施。加快供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市政工程质量,完善城市功能。2005 年,城市气化普及率达到 92%,基 本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问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1 平方米,建成 2 个国家园林城市。

发展气象、地震和测绘事业,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加强防御风暴、洪涝、震灾等自然灾害安全网的建设,建立健全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和紧急救援体系。

七、城镇化

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切实解决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基础设施水平低等问题,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十五”期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2005 年达到 35%

加速发展中心城市。加快海口两翼即长流新区和琼山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人员、资本等生产要素和建设项目向这一地区聚集,用 5 10 年的时间使海口市发展成为城区人口100 万以上、对全岛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积极培育中等城市。选择三亚、琼海、儋州、东方、通什等有条件的小城市,加快向城区人口规模 20 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方向发展,全省逐步形成东、南、西、中部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三亚市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充分发挥热带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逐步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

巩固发展小城市。文昌、万宁、通什等现有小城市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进一步加快县城镇的发展,强化其中心城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城镇要逐步向小城市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计划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现有基础较好的建制镇和具有建制镇规模的农、林场场部。全省形成滨海渔业型、旅游开发型、商贸流通型和乡镇企业主导型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认真组织实施“百镇建设计划”,“十五”期间重点抓好 25 个示范镇的建设。

建立促进城镇发展的有效机制。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推进工业、服务业向城镇聚集,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充实城镇功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和转移机制。加强对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镇用地制度,盘活土地存量,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加强海府地区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一协调;撤消规模过小的建制镇,或与邻近市镇合并;将农场场部建设纳入全省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对具备城镇规模的农场场部设立建制镇。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建设。

八、中部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加快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是促进全省地区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长期奋斗的原则,突出抓 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和教育发展四个重点。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使中部地 区经济社会有较大进步,中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和水利建设为重点,逐步改变中部地区的交通、水利、供电、通信、市政设施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完成中线公路改造,分期对中部地区横路进行改造,加快中部地区旅游公路的建设。完成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扶持发展中部地区小城镇,搞好中部地区水利工程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采取配套措施,加强中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海南岛的水源涵养地。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牧草种植等工程,禁止烧山垦植,争取对超过25 度以上的坡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加强中部山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根据中部地区资源特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调整传统农产品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畜牧养殖和特色水果。制定并实施中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民族风情游、生态旅游等等特色旅游产品。切实抓好以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快集贸市场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推广“91”教育模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继续办好小康班,培养致富带头人和技术推广人才,增强市场观念和创业致富意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年青干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工作。

实施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中部开发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各年度计划中加以具体落实。省级财政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中部开发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中部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搞好联手扶贫,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大力推进沿海较发达市县与中部地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中部公路改造、电网和通信网扩建改造、水利建设、推广新型沼气、森林保护、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民房改造、扶贫开发等十大工程。

第四章 社会发展的重点

一、科技创新

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我省必须加快实施科教兴琼战略,重点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在有条件的领域取得突破,提高我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热带农业、生物工程、医药产业、海洋产业、生态环保、天然气利用、光纤通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引进 和技术攻关,力争取得突破。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园区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科技企业入园,发挥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大支持“热作两院”国家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重点学科的基础研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研究开发机构,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协作,通过重组联合发展壮大科研机构自办的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使企业成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采取全社会统一政策、同等待遇,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将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调整重组科研机构,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设备和经费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放宽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比例限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支持科技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评估、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二、教育发展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根本指导方针,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服务供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十五”期间,力争使我省的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接近国内发达省份的水平。

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入学率,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消除薄弱学校,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全省中小学校舍危房率降至 1%以下。加大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在海口、三亚等有条件的城市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农村地区努力提高高中入学率。坚持不懈地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加强脱盲人员的继续教育,搞好脱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努力办好我省现有的五所普通高校,吸引社会投资发展民办大学,到 2005 年,力争我省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加到 15%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将综合性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改革现行师范教育体系,提高师资后备力量质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现有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部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努力办好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口经济技术学院,在现有五所普通高校中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教育系。加大农村“9+1”教育计划实施力度,举办各种层次和类型的 小康班,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加快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广泛开展劳动力预备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教育开放,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对教育领域凡是适宜社会化、产业化的部分,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吸引多元化投资,增加教育服务供给。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非义务教育,要充分发挥海南的生态环境优势,以现有办学条件为依托,广泛吸引国内外名校、院所来海南合资、合作办学或建立分校;进一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对具备条件的高中、职业学校和大中专学校进行国有民办试点。

三、人口与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稳定和改善就业形势,有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创造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

有效控制人口规模。以控制农村地区人口增长为重点,进一步降低人口出生率,加快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十五”末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11‰以下,总人口预期达到 822 万人。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通过采取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等措施,帮助计划生育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巩固和发展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保障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好老龄人口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采取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广开就业门路,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继续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实行灵活的弹性就业形势,促进多种形式的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向高效农业转移,组织劳务输出。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劳动就业领域的立法和执法监察工作。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产业转移 100 万人。

四、生态省建设

推进生态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五”期间的目标是,集中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建成一批示范区域和示范工程,为建设生态省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5%,土地荒漠化得到初步治理, 工业三废治理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11 平方米,城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治理,农村住区环境有明显改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行工业清 洁生产,生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参与程 度,强化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积极防治污染。有效控制农业污染,按照发展无公害农业的要求,有计划地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剧毒农药,治理农村生活污染。严格把好新建项目污染防治关,加大老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的建设,综合整治城市生活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保护好水源涵养地,开展重点河流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有效控制近岸海域的污染趋势。“十五”期间,实现全省地面水和近岸海域分别按功能区要求达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化学需氧量等排放量严格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空气环境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留足林地,搞好封山育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杜绝烧山垦植、毁林开发等行为,重点抓好 350 万亩浆纸林、100 万亩椰林、天然林保护、沿海防护林和交通干道、农田防护林网等工程的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实施退耕还林,注重耕地用养结合,逐步缩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2005 年土地沙化治理率达 100%、水土流失治理率98%。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户均拥有一套设施配套的住房,推广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模式,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 11 平方米,农村住区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做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和谐、居住条件舒适的具有热带特色的生态型社区,为所有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推广沼气利用为切入点,改善农村能源消费,发展庭院经济,美化农村住区环境。“十五”期间,要为把海南建设成为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打下较好的基础。

五、改善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要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吃穿用消费水平;以提高住的质量为重点,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发展公共服务,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鼓励勤劳致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逐步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和合法财产。

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的同时,努力增加服务性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出行条件,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鼓励计算机和因特网进入家庭。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支持,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 督体系,十五期间,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乡镇卫生院、县级防疫站和县级妇幼保健站)攻坚工程,推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积极推进医疗保健产业化,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社会筹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集中建设省级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居民体质;走职业化道路,发展竞技体育。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构,逐步把社区建设成为服务方便、环境优美、安定祥和的城镇基层组织,以社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服务为重点,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业。

保障脆弱群体居民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发放,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提高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发展民政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的社会化进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法人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新体制。制定鼓励政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切实加强对老人、妇女、青少年、儿童、残疾人等的权益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六、精神文明建设

在改革继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让海南宝岛更加文明。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强化爱国、强国的自觉意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发扬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创业精神,树立同心同德、顾全大局、敬业爱岗、诚实劳动的思想风貌,培育平等竞争、讲求效率、崇尚科学和民主法制的现代意识。大力整肃全社会信用秩序,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扶持高雅文化,引导大众文化。重视理论研究,发展社会科学,加强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加强媒体网络建设。努力繁荣 文学艺术创作,多出精品,提高精神产品质量。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建设城乡文化体育娱 乐设施,健全城乡文化设施网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文化经济政策,培育和完善文化 市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抵制不良文化和封建迷信、伪科学、反科 学思潮的侵蚀。

齐心塑造海南形象。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和“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弘扬生态文化,倡导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抓好交通秩序和公共秩序的整顿,搞好市容市貌的美化和绿化,提高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和城镇居民的素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以提高农民素质、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搞好村容村貌的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创建文明村镇。大力提倡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互爱、勤劳致富,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创建文明家庭。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国防动员

深入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努力搞好人民武装动员建设、经济动员建设、交通战备动员建设和人民防空建设。支持人民解放军加快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努力创建“双拥模范县(市)”。

第五章 发展环境建设

一、体制创新

“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重点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突破。

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要解决目前我省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产权主体单一、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行政化管理等问题。加快国有企业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步伐,通过减持国有股的办法,减少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数量,更多地采取国有参股形式。完善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水平。改革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的培养、使用、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以及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在电力、公路、港口、电信等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加快放开国有中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出售、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

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企业 的重组和国有资本结构的调整,使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今后政府不再出资 兴办非公益性的国有企业,新建公益性的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采取独资或绝对控股形式。大 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消除体制障碍,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收政策、 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为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对外资开放的产业和领域,要同等地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领域与社会服务领域的建设经营。大力吸引内地民营企业来海南发展,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为非公有制企业培养熟练工人。

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农垦是我省最大的国有企业群体,搞好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农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股份出售、职工持股、自营经济等多种方式,将农垦经济改造成以混合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第一产业,赋予农场转制职工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大力发展自营经济,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私营庄园,使职工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第二产业,赋予农垦下属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在此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出售、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民营改革;对大中型企业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减持国有股,建立股份制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第三产业,商业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凡是适宜企业化的都要推向社会,实行企业化经营,并逐步改造成民营经济;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将教育、医疗、治安等职能交给地方政府。加快农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清行政、市场、企业和职工个人的责权利,农垦行政管理要简政放权,主要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养老、失业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农垦、中央驻琼单位纳入统一社会保险,提高统筹的层次;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用部分国有股权出售收入、财政补贴补充社会保险资金;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建立起行政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制约关系,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营。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小政府、大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减少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主要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职能,改进和完善对经济的间接调控。深化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推进决策民主化,加强法律、舆论和社会监督,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以转变职能和精减人员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县和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行政职能交给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能够盈利的事业单位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和实现自负盈亏,纯公益性的事业机构要精减人员、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继续深化财政、投资、市场等方面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建立政府统一预算;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合理界定政府间事权范围,逐步建立起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改革投资管理方式,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推动投资中介组织市场化改革,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稽查制度。继续发展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对外开放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需要。海南是岛屿型经济,资金、技术、人才对外依赖性较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适应新的形势,实现从区域开放为主向产业开放为主的转变,在抓好以开发区为主体的重点开放区域的同时,要把开放的重点转向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要积极探索旅游业及其相关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开辟新的利用外资渠道,促进旅游业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争取在农业项下与台湾实现自由投资和贸易,推动热带农业大发展。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国内民营高科技企业来琼参与国企重组,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省内企业,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环保、绿色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积极扩大对外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有效运用出口信贷、融资租赁等商业贷款,争取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加强外债的统一监测、监管工作,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借用还运作机制,规避债务风险。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海南产品的出岛竞争力。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商品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鱼片、家具、优质海产品、优质畜禽、优质水果、瓜菜、天然气、化肥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基地,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岛外市场的占有。完善贸易方式,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一般贸易比例。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水平。继续发展与越南的边境小额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港澳台、美国、日本、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中东、非洲、东欧及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华南、华东地区以及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这一区域的产业分工,扩大与这一区域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加快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建设。充分发挥海南的“侨乡”优势,进一步做好侨务 工作,发挥好华侨华人在我省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型多边活动、我国驻外机 构、友好城市等多种外事途径,寻求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为亚洲论坛的创建和 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提高海南的国际知名度。

加快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创建一流的投资环境,改善服务,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形成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土地开发公司之间协调的运作机制,构建富有活力的开发体制。全面实施项目推进战略,帮助金光浆纸、光纤光缆、面粉加工等项目业主落实建设条件,尽快开工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项目,搞好项目跟踪服务。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旅游业,争取开通洋浦至越南旅游线路,繁荣区内经济。加强区内生态建设,美化环境。

三、法制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省,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切实增强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

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坚持法制创新,提高立法质量。重点加强规范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规范政府行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面临的新形势,调整修订我省现行地方性经济法规和管理规章,尽快建立完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改进司法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司法监督,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社会环境。严肃执法,全面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评议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司法领域的勤政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在全社会逐步普及法律基本知识,提高全省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强化公共安全建设。继续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开展以打击贩毒、吸毒为重点的专项缉毒斗争,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和惩治相结合的有效社会安全网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继续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活动,坚决依法取缔各种邪教组织。

四、经济政策

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和助推器,海南经济特区的经济政策要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稳 定,并有新的发展。

财税政策。稳定完善轻税负政策,现行的对各类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稳定不变。在海南的 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均为 15%;企业产品在岛内市场销售的,除矿物油、烟、酒减半征收增值税外,其余产品免征增值税。简化有关规费,凡没有列入省政府收费目录的收费项目,一律取缔;逐步减少收费项目,简化收费手续,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进费改税。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投资优先扶持项目的产业(企业),包括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 5 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海洋渔业、扶贫项目等,实行地方税收优惠。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关产业发展,包括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电力发展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奖励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旅游发展资金等。为发展工业提供低成本的土地,利用处置积压房地产的机遇依法收回未开发的土地,对工业用地实行无偿供应或以土地入股等办法,降低投资者的成本。

产业开放政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过渡期内,我省要积极争取在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网络服务、旅游、教育和法律、会计、咨询中介服务等领域率先对外资开放,并同等条件对民营经济开放。逐步完善鼓励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法规政策,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对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取消投资限制,在企业登记、土地、价格、税收等方面采取鼓励政策,加快产业化步伐。

投资政策。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投资率稳定在 35%左右。积极引导投资方向,形成一批经常性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继续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下力气改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大力推进资本运营,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步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预计“十五”

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将达到1100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 180 亿元。

五、人才战略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产业竞争、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当前制约海南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缺乏,今后要把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十五”期间,培养和引进人才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开发应用型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改善创业条件和政策环境,大量引进人才,建立公开、平等、竞争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氛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分配方式,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聘用海外高层次人口,吸引留学人员来海南工作,做好智力引进工作。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淡化地域、户籍、档案、行业 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建立起合理的人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更新用人观念,广开渠道,为年轻优秀领 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