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解放70周年  > 图片新闻
琼崖公学:革命熔炉育英才
2020-04-12 18:49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陈文剑 【字体:   打印

1940年夏,琼崖公学在抗日烽火中创建,为海南解放事业培养众多革命骨干——

革命熔炉育英才


修复后的琼崖抗日公学旧址。(海南日报资料图片)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初春的五指山市番阳镇抱伦岭,青山新绿染旧枝,一块略显斑驳的石碑在山脚静默矗立。

石碑正面阴刻600余字,浓缩着一所“抗大式”学校的短暂办学史——1940年,中共琼崖特委在抗日烽火中创办琼崖公学,吸引大批热血青年和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共同寻求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真理。

尽管三办三停,地址也几经变迁,这座革命熔炉却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延续着革命火种,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共培养出1000多名党政军群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应时而生培养抗战干部

自日军铁蹄践踏琼岛,不甘做亡国奴的琼崖各族人民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然而随着斗争形势的深入发展,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深感革命干部之不足,能不能在短期内培养输充一批“新鲜血液”,由此成为关系全局的大问题。

就在此时,党中央对琼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一项便是“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这与琼崖特委的想法不谋而合。

办干部学校是件好事,可在前方战事吃紧、后方萧索贫困的境地里,何处才能容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冯白驹决定,继续发扬共产党人“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一贯作风,以延安“抗大”为楷模,在美合根据地的特委驻地附近新建一所学校。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吸引了众多爱国进步青年前来报名,他们不避风险,不辞劳苦,直奔心中的那座精神“殿堂”。

而他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拿起刀锯、锄头,自己动手开荒建校园。

彼时,校址选在一处叫作“荒草田”的地方,师生们上山伐木、砍竹、割茅草,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盖起一间间教室和宿舍,甚至还为每个班都开辟出一个操场,平时可以上军事课,开膳时是“露天饭堂”,入夜架起汽灯后又是“娱乐场”,可谓物尽其用。

1940年7月,海南岛酷热难耐。琼崖抗日公学政治辅导员罗文洪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清楚地记得开学那一天,他带着特委的介绍信赶来学校上任,只见迎面有个用竹排和木杆搭成的大牌楼,上方端端正正地写着“琼崖抗日公学”几个大字。

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学校的师资队伍十分强大:不仅有史丹、吴耀南、王祝三等担任过中学校长或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行家,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参谋长李振亚负责上游击战术课,兼任公学校长的冯白驹也经常过来给学生上政治课或作政治报告。

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让琼崖抗日公学第一期便招收到300余名学员,除了全岛各地的爱国青年、优秀战士,更不乏从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返琼救国的华侨青年。

不畏艰难学习热情高涨

琼崖抗日公学的学员来自各地,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将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公学创办后亟待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尽快地培训大批军、政、民干部以适应抗日高潮需要’的培训目标,学校按学员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学制、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时隔多年以后,罗文洪在文章中回忆,其中高级班、初级班学制为4个月,需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并结合实战需要进行侦察、化装奇袭、伏击等战斗演习;妇女班、儿童班和工农班学制则为6个月到8个月,以学习文化课为主,兼顾站岗、放哨、情报传递、救护和支前工作训练。

就这样,一所临时拼凑而成,却又拥有完整体系、精干力量的革命干部学校迅速运转起来。

读过小学的刘英豪,经过严格的口试、笔试和体检后,被分配到了初级甲班。他在回忆录中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与封锁,根据地又处于初建阶段,当时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师生们所有的文具用品几乎都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有时用木炭或锅灰磨成粉末加水调成‘墨水’,再用竹管削成蘸水笔蘸取书写,甚至干脆以地当纸,树枝当笔。”

可再多的困难,也吓不倒这群怀揣着救国救民志向的革命青年。

每天起床号声一响,学员们在十几分钟之内整理完内务,便迅速跑到操场集合开始早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伴着雄壮而豪迈的战歌,威武如狮的队伍将步伐迈得铿锵有力,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响彻山谷。


位于五指山市番阳镇的琼崖公学纪念亭。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三办三停点燃燎原星火

在烽火中诞生的琼崖抗日公学,是硝烟岁月里难得的宁静之处。然而不到半年,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以“反共灭独”为目的的“美合事变”,迫使全体师生不得不放下书本,组织起一支学生军提前奔赴战场。

至此,仅办两期的琼崖抗日公学按下“暂停键”,只留培养出的600余名学员继续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

1945年,琼崖抗日军民经过不畏艰难、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疯狂的“蚕食”和“扫荡”,并成功开辟出儒万山、六芹山和琼西、琼西南等抗日根据地或游击区。形势一片大好下,琼崖特委决定复办琼崖抗日公学,加速培养干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琼崖抗日公学复办校址选在了白沙县阜龙乡什道安村,之后迁至儋州市南丰墟,不久后因内战风云突变,又搬回到什道安村。尽管一路颠沛流离,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

可惜复办不到4个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挑起琼崖内战的严重形势下,琼崖抗日公学再度被迫停办。直至1948年6月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琼崖抗日公学才在乐东县番阳乡(现位于五指山市番阳镇)又一次恢复招生,并更名为“琼崖公学”。

此时,琼崖解放区和游击区已占全琼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国民党反动派却依旧野心未减,不仅派出飞机向琼崖公学空投炸弹,更妄想派重兵将其摧毁。但就是在这一阵阵疾风骤雨中,琼崖公学的学员们得以迅速成长,以磅礴青春之力书写着探索救亡图存、最终学成报国的故事。

岁月流逝,一帧帧激情燃烧的影像早已定格于历史长河。琼崖公学师生们将个体与时代、与国家相关联的人生信仰,升腾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记忆,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在民族复兴中奉献青春和实现价值。

(海南日报五指山4月11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