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脱贫攻坚专题 >> 新闻报道
教育扶贫的“亚欠经验”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12

5年来,海南师范大学在定点扶贫村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教育扶贫的“亚欠经验”

■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通讯员 曾丽芹 实习生 王梦洋

11月11日10时半,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亚欠村的亚欠小学门前就陆续聚起了村民。距离放学时间还有20分钟,他们一边低声交流孩子的学习近况,一边不时翘首向校园里望去。

亚欠村是吊罗山脚下的一个黎族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共361人。2015年4月,海南师范大学成为该村对口扶贫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在实现教育遏制贫困代际传递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教育扶贫经验。

亚欠小学,就是海师落实教育扶贫举措的一块重要阵地。

扶贫先扶智,扶智得有志

顺着家长们期待的目光,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亚欠小学的一切仿佛都是新的——色彩明快的教学楼,平整规范的塑胶跑道,草坪上散布的动物雕塑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一份生机。

“这都是海师过来扶贫后才翻新和布置的。”亚欠村村委会副主任胡茂庚是土生土长的亚欠人。在他印象里,这个只有学前班及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点以前“不像个学校”——坑洼不平的操场杂草丛生,鸡鸭猪狗四处乱窜,孩子们趿着拖鞋上学放学,学了什么也没有家长细究。

这些状况,海师扶贫干部看在眼里。他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亚欠村的自然资源并不匮乏,适合发展多种种植、养殖产业,但是村民投入生产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其次,他们长期忽视教育、信息闭塞,导致年轻一代性格内向、见识浅薄、技能匮乏,普遍不愿意外出打工,“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

“扶贫先扶智,扶智得有志!我们不仅要对村民智志双扶,自身也要树立起不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撤兵的志气!”找到症结后,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红梅多次组织召开校党委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亚欠村扶贫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派出了扶贫干部,组建了乡村振兴工作团队,制定了扶贫工作规划。

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之所以将教育扶贫作为亚欠村扶贫工作的主抓手,一方面是要实现村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内在转变;二是学校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亚欠小学常态化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又能够通过科学技术与脱贫产业的创新结合,让学校专家精心指导和帮扶亚欠村的产业脱贫。

硬件跟上了,软件更不能落下

2016年,海师的多个部门分别与该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校园网络、师资培训、教学指导、志愿者结对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在呼吁陵水县政府加大建设投入,改建了该小学的校舍、操场等硬件设施基础上,海师又通过捐赠文具、图书、教学设备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了该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

海南日报记者在亚欠小学看到,教室里不仅配备了投影仪、饮水机,还装有两台空调。教室旁边是一间图书室,各类教辅书、工具书、课外书摆在根据儿童身高定制的书架上。

亚欠小学校长李阳介绍,很快学校就要通过同步课堂的方式,与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除了学生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

“硬件跟上了,软件更不能落下。”海师派驻亚欠村第一书记戚文东说,海师团委组织了150个团支部,按照一个团支部对接一名在读学生的方式,与亚欠村在读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按照“一人一策一档”的模式设计帮扶计划。

亚欠小学学生王选曾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厌学,海师志愿者多次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课业辅导。慢慢地,王选的性格变得开朗,成绩很快在班里名列前茅。一说到志愿者,他的眼睛里就有光亮:“我要和哥哥、姐姐们一样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为了鼓励王选这样的学生,海师早已明确,将通过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方式,帮助他们在中职及高等教育中学会技能、就业创业,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得到激发

相较于城市儿童,乡村儿童的课余生活相对匮乏,兴趣爱好难以培养。针对这一实际,海师注重利用寒暑假、“扶贫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志愿者们到学校上示范课、办兴趣班。

今年暑假,海师把从亚欠小学摸索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本号镇福和希望小学开办了免费的暑期兴趣特长班。书法、舞蹈、足球等多个科目吸引了当地12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志愿者长达近300个课时的授课,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掌握了特长,更让“读书乐、乐读书”在当地蔚然成风。

亚欠村村民黄理程说,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仅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村民们也积极主动向海师专家教授请教种植、养殖技术。村民郑有良、郑昌余主动向海师教授请教土地改良计划和盘活林间经济进行山羊养殖的可行性;村民胡茂文为提高黑猪养殖技术,主动跟着扶贫干部到澄迈县白莲镇观摩学习……

令他们惊喜的是,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刁晓平还用课题经费,邀请台湾农业专家虞惺多次到亚欠村,通过采取土样化验、配制药品培土等方式,帮助村民治理槟榔黄化病。专家不在的日子里,村民郑昌泽主动承担起放药、记录和反馈的工作:“我们要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槟榔生长和防病能力,不能再过‘看天吃饭’的日子。”

戚文东说,见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让亚欠村村民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传统产业。日前,该村以农业观光、休闲和体验为主的生态旅游农庄开发招商计划已经推出,村民们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行动力越来越强。

(本报椰林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