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高山林氏——子孙之昌,岂因功名?
2020-06-08 10:50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1988年重修的《琼州林氏族谱》。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编者按

与海口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

融为一体的美兰区高山村,

是个有着悠久耕读传家历史的文化古村,

自宋代立村以来,

历朝皆有英才诞生,

不论身居庙堂之高,

还是身处江湖之远,

高山村的精英,

高山人的家国情怀,

都留下了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人文印迹。

自贸港时代的海南岛,

既需要国际视野,

也需要本土的人文发掘,

更需要内在的文化自信。

地处江东新区的高山村,

是海口有待擦亮的文化名片,

也有望成为探路海南旅文产业的文化样板。


高山村修旧如旧的传统民居。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高山村北距琼州海峡约一公里,江东大道就从村后穿越而过,村子前方即南面,是一大片田洋,也就是狭义上的“桂林洋”。村前有个大湖,过去是高山人养鱼、养鸭和养鹅的地方,现在修起了环湖栈道和凉亭,建起了“村史乡愁馆”,竖起了“九牧重光”的新式牌坊,在木架上镶嵌玻璃,玻璃上有磨砂效果的人物画像,展示宋元年间从高山村走出去的9位林姓进士——林勉、林良才、林发藻、林雷震、林文华、林子健、林一龙、林云龙、林统龙。然而,高山林氏的科举人物何止9人?随着谱牒资料的不断重见天日,再与正史、方志相互印证,高山的历史名人再度被发现、被认识。

“九牧”源自福建林氏,因唐代一门兄弟九人都官至州牧而得此美称。唐末,九牧之一的林苇后人林裕渡琼任琼山知县,后来升任琼州同知,唐亡后定居府城西关,后代逐渐朝南渡江东岸迁徙,最远的去到了文昌。进入宋代,林裕五位曾孙中排行老五的林思劝随儿子林吉宁,从琼山塔市的顺村迁居高山村,此后瓜瓞绵绵,成为林裕五支后裔中人丁最旺的一支。水满自溢,以高山为出发点,林氏族人后来又迁往岛内70多个村庄。


俯瞰桂林洋高山村。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架桥铺路 老来得子

林子健卸任生“五龙”

“裕公十世而生勉,勉生良才,才生发藻,藻生雷震,俱登进士,授迪功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林裕十七世孙林世兴在《林氏族谱》写到,“震生梦麒,元朝中湖广乡试……授琼之万安儒学,未任而卒。”林世兴是林雷震的曾孙,后来改名为林辑,洪武戊辰年即1388年,与侄儿林亹同时登进士榜,进入国子监,后来官至柳州知府,这些是后话。

林如勉、林良才、林发藻、林雷震祖孙四人,都登进士第,一时间传为佳话。

林雷震和林文华、林子健是堂兄弟,而林一龙、林云龙、林统龙则都是林子健的儿子。

据族谱记载,林子健登进士后,当过福州府同知,升任“知政”,主持过一府的政务,但他一直没有子嗣。致使还乡后,“同唐、钟二郡夫人告天,修造桥、路五条,随生五男,曰一龙、云龙、藩龙、统龙、率龙,时有‘五龙’之称。”

“郡夫人”是元朝廷对正二品、从二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赠。族谱称林子健是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考中进士,由此可以推断,1279年南宋灭亡后,林子健及其堂兄弟虽是宋朝的进士,当的应该是元朝的官。

元代初期,海南有“琼人不仕元”的说法,且普遍不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林子健父子的功名、履历只见于族谱,而未见于地方志书了,包括现存最早的郡志——明代正德《琼台志》。

林子健的长子林一龙当过兴化参议,次子林云龙被授予翰林院学士、编修,高山村的“村史乡愁馆”里还展出了一块清代道光十七年合族为林云龙重立的墓碑,四子林统龙曾任贵州安顺知州,五子林率龙虽无功名的记载,却也当了清远巡司。

及至明代,高山林氏子弟考中进士、举人者愈发众多,各类贡生更是不胜枚举,遗憾的是志书和家谱中他们的传略不详或空白,难以了解他们的人生际遇和宦海浮沉。

没有人记得地处平原沃野的高山村何时得名、因何得名,不过村老称高山原名为“孤山”,立村之初是一座小山丘,琼州海峡的船只经过时,高山村是唯一能看到的陆地高点,曾经当过“地标”。也有人解释说,由于林氏族人中诞生了太多科举才俊,简直可以让“高山仰止”,因此顺理成章就改了名。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也认为,高山村取意“高山仰止”的说法比较站得住脚。


高山村前树立的新式牌坊。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淡泊名利 热心公益

“僧无我”修七桥八塔

“僧无我,俗姓林,名龙,元时琼山小林人。自少出家,颖悟禅机,苦心修行。抄提资币,不入私帑。建雷顺塔、那廉桥。后之广州光孝寺坐化。”唐胄主持纂修的《琼台志》虽然比较“排斥”琼人参加元朝科考和担任蒙元官职的内容,但对公益性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会录入,哪怕是佛门和道家的人事。

“僧无我,俗姓林,名龙,桂林人。自少辞亲出家,颖慧过人,妙悟禅理,苦心修行,建立七桥八塔,今雷顺塔、那廉桥遗迹尚存。后之广州光孝寺坐化。”民国《琼山县志》对林家这位出家人的记述稍加充实,从中也可以看出元明两代,包括今高山村在内的“桂林洋”地名的变化。

然而,查考林氏族谱资料,可知那位叫“无我”的元代和尚是林子健的三子,全名“林藩龙”,《琼台志》和《琼山县志》对其俗名的记载都有出入。“藩龙炼丹成仙,造石山迈丙塔、雷顺塔、那廉桥、八门桥、尧城桥,以便往来拜祭祖墓,立碑为记,然后赴广东光孝寺坐化。”

据海南中学历史教师陈多余(桂林洋振家村人,已故)查考,林藩龙(无我)建造的七桥八塔,其中雷顺塔、波蔡桥、白沙桥和碱浪桥都在桂林洋境内,经历了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后,仍完好无损;雷顺塔是在日军侵琼时被拆,另外三座桥今已废。

林藩龙的二哥林云龙死后就葬在石山迈丙岭。但不知他建迈丙塔是在其兄生前还是身后。

林裕的三十四世孙、高山村年过六旬的村民林书奋告诉记者,目前高山村的林氏宗亲约1000人,基本上都是林云龙的后人,按“克、绍、诗、书、志、芳、声、贻、禄、位”的派序,已经走到三十八世的“贻”字辈;而从高山迁移出去繁衍生息的现有人口,保守估算已超过十万之众。

唐代诗文大家韩愈的《猗兰操》中,有“君子之守,子孙之昌”之句。由于方志和族谱资料的遗失和不全,很多高山历史人物的事迹无法悉数知晓,但从高山林氏子弟的昌盛,似乎可以窥见其祖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