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陵古道,海南古代艰险的贸易路
2020-06-13 10:04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明清万陵古道的万州南段。多港峒客 摄

■ 郑立坚

一个踏青的好时节,在万宁市博物馆馆长吴挺光带领下,我们到达礼纪镇旧村,徒步穿越过路岭,寻找一千多年前那条千疮百孔的“万陵古道”。我们踩着崎岖不平的小径,穿过密集的槟榔树林,绕过荆棘丛生的灌木藤葛,不久,看见一条乱石铺就的小道。吴馆长指着乱石路说,这就是万陵古道过路岭西段起点。

历史悠久的贸易古道

万陵古道是琼崖东线唯一的南北通道,从琼州府到崖州必须经过这条狭窄崎岖、弯弯曲曲的道路,一路危机四伏,充满艰难险峻的考验。万陵古道有两条:一条是“东澳线”,即从分界墟经万州城到东澳墟最终抵达陵水县城,全长100千米;另一条是“兴隆线”,从万州城经兴隆墟再到陵水县城,全长65千米。

万陵古道东澳线路历史悠久。《万宁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州黎恕奉文于厢北30里的莲塘村设多陈驿,此处北上乐会县城70里;并于州南40里处设乌石驿,南出陵水40里。各驿编设库子1名,馆夫2名,马槽2至4槽,马夫25至40名,把万安与全岛上下通道连成一线,接力传送公文、邮件。方便往来公差留宿。

这条万陵古道自分界墟(即乐会与万州分界处)向南靠近沿海平原行走,途经星驰铺(龙滚渡)、多陈铺(合岭)、田头铺、勒赛铺(黎墓村)、莲塘铺、冯吴铺(后疍市西)、周村铺(周家庄村)、州前铺(东山岭北侧官亭)到达万州城。从万州城西门出发,经过白茫村,向南走到达踢容河铺(今太阳河),距万州城5千米处,因河宽水急不能架桥,所以设官渡——踢容河古渡。接着向南走,从镜门岭北面山脚经过,走三四千米到达东澳墟——这里是海鲜等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经商者在这里采购海鲜、布匹、衣服、鞋、帽、刀具等商品,肩挑或用牛马驮着沿万陵古道走,在经过的墟镇和驿站销售,或兑现银宝、鹿茸、猴羔等山货。向西面走经过双灶村,接着翻越延绵百里山脉——过路岭。过路岭原来没有名字,因万陵古道从岭上通过,后人便把此岭命名为“过路岭”。这里现存1100米的石铺古道,但路窄崎岖,树林藤葛茂密,荆棘丛生,行人难走。

翻过过路岭就是旧村。再往西南走,经过贡举坡、黎岐铺(青藤岭东面,今莲花村一带),距离万州城约15千米,这里地势高,丛林茂密,盛产赤、白藤和鸡肠藤,故名“青藤岭”。黎岐铺距踢容铺10千米。再往南走是万陵市,万陵市是万州与陵水县的交界处,故得名。万陵市南面不远重峦迭嶂,森林茂密,人口稀少,翻过大乐岭隘口后,靠近南海岸边一条崎岖不平、又弯又窄的羊肠小道行走,穿越多处河涧,是一条难以跨越的山路。再向南沿着22千米长的茂密青皮林走,就是乌石驿站(即乌石村)。这里盛产海鲜和大米,过往商人都在这里歇息或留宿,吃饱喝足后再起程。沿着海岸线向南走过杨梅、茄新黎村,翻越分界岭(即牛岭)500米石铺台阶,进入陵水丘陵、平原地带,到达陵水县城贸易。


万陵古道遗址。郑立坚 摄

高僧鉴真沿万陵古道弘法

唐天宝七年(748年),著名高僧大德法师鉴真第5次东渡日本,遭遇特大台风袭击,在海上漂流14天后才看见陆地,第三天在珠崖(今三亚)登上岸。休整一段时间后北返,即沿万陵古道行走,到达乌石驿站夜宿。几天后继续北上,翻山涉水,到达万安郡后朗水口(今万城),在海盗冯若芳家中留宿。后登东山岭讲经弘法3天3晚,修建寺庙,佛音绕梁,连日不绝,延绵千年,形成佛教信徒及社会公众对“东山佛教”高僧大行大愿的认知,树立东山佛教的品牌,体现了东山佛教在汉传佛教历史上的特殊地位。鉴真坚持不懈的精神及济世情怀勉励着后世,为万州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鉴真在琼崖一年时间,总结了东渡的失败教训,积累了经验,第6次东渡日本终获得成功。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应上苑筹资修筑牛岭九曲石路通陵水县,方便往来官差和商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署州事由陵水县令顾芝接任。后疍乡林可珍捐银70两修筑万陵古道桥仔段石路,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兴隆长沙黎峒首领陈中清、陈中明两兄弟聚众数百人四出抢劫,伤害百姓。广东提督和琼崖道台督兵围剿无效。光绪皇帝檄令广西都督冯子材率兵三千入琼进剿,从万陵古道兴隆线和东澳线两路围剿成功。冯子材率兵班师时,沿万陵古道直达乌场港,乘船登上大洲岛考察,亲笔为岛上古庙题“神恩广庇”牌匾。


九曲水相傍县道沿九曲岭谷下行。 多港峒客 摄

万陵古道的沧桑

另一条万陵古道——兴隆线,从万州城出发,沿着踢容河西岸往南走,经过长丰墟、新田,涉水过踢容河支流,走不久到达牛漏墟,又继续南下跨越踢容河支流,到达兴隆黎峒区,土匪盗贼猖獗,劫掠盗虐时有发生,是最难通过的地段。过了兴隆后跨过踢容河支流,走2000米又渡过踢容河干流,进入南桥墟,这里是一块盆地,地势平缓,比较好走。经过桥中墟后迎面就是石门岭、畚箕肚岭,紧接着沿着“S”形道路,在密林中左拐右拐,蜿蜒曲折向上攀登牛岭,到达牛岭顶端,上面立有3个石碑,北面一个石碑刻有“万宁市”字样,中间一个是国家立的分界石碑,南面一个石碑上刻有“陵水县”字样。翻过牛岭后走2200米到达陵水县城。

因为走兴隆线要跨越踢容河干支流,没有桥梁,汛期涉水过河十分危险,如遇暴雨洪水就过不了河。还要通过兴隆黎峒区,险象环生,困难重重。翻越牛岭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里山高林密,道路狭窄,土匪强盗出没,没有一帮人是不敢过牛岭的。自古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常出现抢劫现象。故有“过牛岭,有命去,无命回”的民谣。还流传着“没钱提刀上牛岭”之说。意为上牛岭抢劫钱财。所以,当时大多数商人都选择走东澳线路,避开黎峒区和踢容河。

在清代,万陵古道“兴隆线”并不发达,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民国初期,万宁县开始修建龙滚至兴隆道路,名曰“龙兴路”。龙兴路就是G223国道的前身。1929年该线路仅修通乐会(今琼海市中原镇)至万宁县城段。是年,陵水县县长黄世治提出修建万陵公路,因经费困难,且修且停,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天才完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