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利氏 德义传世
2019-11-04 15:05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定安龙湖凤池古村是利氏在海南岛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文\图 特约撰稿 陈光润

面朝文笔峰,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五间回廊起角式的定安县龙湖镇凤池利氏宗祠,造型朴实大方。宗祠内,朱漆装饰的楹柱上书写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对联,右上方的横梁上悬挂着留美博士利幕骄及其夫婿赠送的“祖德造福子孙”匾牌。

“迁琼始祖讳斌直公,字达儒,号贞原,闽省福州府莆田县裔。配宜人杨氏,派三:长经、次纬、三纲。公生颖异,博通经史子集,宋熙宁壬午,任琼州府文昌县教谕,衡文修行,士子山斗奉之……”

利斌直第三十三世孙利振钦,珍藏的一套七卷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续修的“昌安堂”《利氏族谱》,呈黄褐色,雕版印刷,原封面已散佚,部分纸张朽烂如絮,全套族谱有虫蛀的痕迹,一些文字已经丢失,但大部分内容尚可辨认。


定安凤池村利氏宗祠。

情定文昌的莆田进士

明清时期族谱的纂修,为了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在追溯祖先时,普遍攀附某名人或者皇亲国戚甚至是帝王,成为民间修谱的通病。利氏族谱总体上比较客观,对先人没有刻意吹捧。

只是族谱中个别地方出现年号和干支不一致等瑕疵,比如,族谱中记述渡琼始祖利斌直是宋代熙宁壬午年中进士,然而熙宁年号并没有壬午年,应该是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科登榜。

族谱记载,利斌直登科后走马赴任文昌县学教谕,他大力兴办教育,为民开智解愚,教授学子读书习经,广传知识,惠泽一方,与民众发生了深厚的感情,为文昌士子所敬重,卸任后就地落籍,后代在文昌县城附近形成了一个聚落——利家园。

此后,利氏后人以利家园为起点,开枝散叶,迁居全岛各地,逐渐形成了文昌文教鳌头村、定安龙湖凤池村、屯昌西昌大武村三处主要聚居地。

利斌直渡琼迄今已900多年,但利姓并不常见,在海南是名副其实的小姓,至今全岛仅2000余人。


《利氏族谱》收录了明代文昌进士邢祚昌为渡琼始祖利斌直题写的墓赞。

族中多德义

细读《利氏族谱》,“诗礼传家”“书香继世”“克勤克俭” ……这些形容传统美德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利氏后人的行状和传赞中,从中可以看出利氏是很重视文化教育的“耕读人家”。诚然,利氏后人没有考取举人、进士,但有不少贡生、监生和庠生以及一大批获得文林郎、登仕郎等虚衔文官。

利氏家族中有不少好施乐义之士。

利斌直二十六世孙利元(1726-1804),号文峰,定安县庠生, “处事深沉,声色不近于心,内宗族,外乡党,多蒙教育之功,贫苦者多为赈济,建祖祠,整圣殿,修谱牒,置学田……几有善事之当为者,未尝以费利而不为,有不善之不当为者,未尝以有利而为之,排难解纷,咸推公正,平冤息讼,共羡老成。”从文昌举人郑乃宪为他写的行状可以看出,利文峰德行高洁,周济贫民,敦宗睦族,热心公益,常为乡民排忧解难,为端正一方风气起到了表率作用。


《四库全书》编修、琼山进士吴典(原名吴琠)为利文峰撰写的祝寿歌。

《四库全书》编修吴典称其“取舍不愧古人风,一言一行君子同,好施乐义非强饰”,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要扶贫助困,“贫者赠以粟,死者施以棺,”行善不求名利,他的价值观和牺牲精神大有古代圣贤之风范。

“武库扬名,采芹香如拾芥,黉宫帜艺,投谢策而无人……”张岳崧在祭文中称赞他不但武艺高强,还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个能文能武的乡绅。探花郎与利文峰有着非同寻常的姻亲关系,张岳崧的小女儿嫁给了利文峰的长孙利纬文,侄孙、廪贡生张熊能是凤池利氏的女婿。

能得到几位清代乡贤的赞许,利文峰绝非等闲之辈,他乐善好施,和睦乡里,广修善行,声名远振,不仅是利氏的标杆人物,更是那个时代琼州的“道德模范”。

利文峰早已作古,但其精神风范传诸后人。

明末清初,因时局变化,琼北地区盗匪滋生,定安凤池村一带人丁稀少,势单力弱,村民经常被盘踞在山中的盗贼打家劫舍,社会秩序混乱。秉性忠义的利云科,目睹盗匪猖獗,乡里遭殃,便组织村中身强力壮、有正义感的其他姓氏村民,练武习功,保护乡里。有一天,猖狂的盗匪入村劫掠,由于来不及通知其他乡民,利云科挺身而出,孤身一人赶赴财物储存地,维护公家财产。盗匪仗着人多势众,将他层层围住,猛烈攻击。在没有其他力量支援的情况下,利云科毫不畏惧,赤手空拳与数十名盗匪展开搏斗,但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不久因伤逝世。

琼州利氏于同治乙丑年(1865年)进行第三次重修谱牒,由于族中贫乏,费无从筹,心怀族事的二十九世孙利国仁,变卖家产,“捐家财二十二千文”,个人捐款占全岛利氏的二成,为族人做了表率。由于利国仁的慷慨解囊,宗谱得以顺利纂修刻印,其事迹至今仍在利氏家族中传颂。“国仁公的行为不只是尊祖敬宗,更是一种有担当的‘尚义’。在那个年代,他家远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为修谱能捐出这么多的钱财,实属不易。”利振钦说,利国仁捐资修谱,是利氏“乐善好施”家风的具体体现。

“走水婆”故事代代传

在凤池村,有一座走过200多年沧桑的老宅,为“走水婆”谢氏当年一手营造。关于“走水婆”的故事,利氏族人口口相传。

宗谱记载,谢氏是第二十六世孙利亨之妻、利元(即利文峰)的弟媳,生于雍正癸丑年(1733年),来自定安县定城镇的一个大户人家,嫁入利氏家门前定安县连降暴雨,南渡江水位急剧上升,堤坝有一处被冲垮,险情随时可能发生。县城周边民房又地处低洼地带,由于双方婚期已定,担心受水灾影响,婚礼无法正常进行,谢氏便提前嫁入利家,因此,凤池村民称谢氏为“走水婆”。

谢氏16岁前后嫁入利家,她性情温和,“喜怒不形于色”,常常督促丈夫利亨要向父亲、哥哥那样勤读圣贤书,潜心研究学问,才能立业成名。谢氏婚后生下两个儿子,但是很不幸,“年二十而公早逝”,丈夫利亨遽然辞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方二十的谢氏。

丈夫的离世让谢氏肝肠寸断,但她“矢志冰霜,益多刻苦,怀抱两孤”,尽管村里有人力劝其改嫁,都被谢氏严词拒绝。

据利振钦介绍,“走水婆”嫁入时利氏家境并不宽裕,后丈夫突然离去,家里失去了主心骨,还要抚养两个出生不久的孩子,使得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她没有哀天怨地,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挑起生活重任,艰辛抚育二子,孝顺公婆,与乡邻和睦相处,相互扶持。更令人钦佩的是,谢氏不仅通过勤俭持家和精心的经营成为当地富有人家,还积极参与主持、出资建造本族宗祠,为利氏子弟开展启蒙教育提供了场所,颇有“大丈夫风范”,凤池村的老老少少都很敬重她。

乾隆四十年(1776年),凤池利氏建造宗祠,谢氏是三大主持之一,并趁族中首建宗祠之机,与利元共捐钱三百六十千文,几乎是整个建造资金的一半。从筹备到竣工,利氏宗祠的建造历经24年。

中国古代女性受封建礼教约束严重,“女子无才便是德”,初衷是把女性塑造成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道统奴隶,传统女性大多都是干家务,参与家庭以外公共事务者很少,谢氏参与主持建造宗祠在那个年代显得有些“另类”。

据了解,谢氏参与主持、捐资建利氏宗祠是有原因的。雍正年间,朝廷颁布“设家塾以课子弟”的法令,宗族办学风靡一时,于是出现了“县有学,族有馆,家有塾”的教育格局,其中族学和家塾直接在家族祠堂开办,教习族中子弟。因此,深明大义的谢氏捐出家产,筹建宗祠,助振利氏崇文重教的族风。

在谢氏的言传身教下,儿子绍文、约文二人均考取监生,成为琼州利氏家族史上的佳话。曾在海南中学读书、后来考上南京大学的留美博士利幕骄便是“走水婆”谢氏的嫡系后人,为渡琼始祖利斌直的三十四世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