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坊:海南科考的高光背影
2020-08-02 10:54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王弘诲画像。

■ 曾庆江

解元,作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专有称谓,指的是乡试第一名。为鼓励士子刻苦攻读,各地纷纷建解元坊以彰显其功名。海南也不例外,自宋朝以来,先后有不少解元坊得以倡建。解元坊,见证了海南科考的高光时刻。时至今日,静静矗立的解元坊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依然引导着人们回溯“海滨邹鲁”昔日的辉煌。

海南科考的最高成绩

海南岛,作为中华疆土的南方之南,很长时间内被视为蛮荒的烟瘴之地,成为贬官流臣的重要集纳地。尽管兴起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已经日趋完备,但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海南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个情况在宋朝时得到很大改观。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政府倡导全国州县设立学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先接受学校教育,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三百天以上才能应试。这一举措使得“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海南各州县儒学就在此兴学热潮中得以创办,对推动当地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被贬南来的著名文士苏轼、李光、胡铨等人也对当地士子倾心指导,终于使得海南教育厚积薄发,连破天荒,成绩斐然。姜唐佐、符确等都是在苏轼的指导下取得很大进步,先后成为海南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举人和第一位进士。

终宋一代,海南至少有13名进士。南宋高宗时期,曾经将贡举权下放到各州,琼州也开始设立贡院开科取士,每科录取13名举人,一直到南宋终了。这样看来,宋朝时期海南的举人数量也不少。

明清时期海南科考更是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据统计,明代海南共诞生进士64人,其中不乏后来赫赫有名的朝廷重臣或者地方名贤如薛远、唐胄、邢宥、丘濬、廖纪、钟芳、郑廷鹄、王弘诲、梁云龙、许子伟等。明代海南诞生的举人则至少有600人,如海瑞、王佐等都赫赫有名。正因为如此,海南获得“海滨邹鲁”的赞誉。清代海南科举虽然没有明代辉煌,却也诞生31名进士,200多名举人。其中张岳崧更是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考中进士第三名,即探花。这是海南科考史上最好的成绩。


海南第一位解元符确画像。

海南解元连绵不绝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成熟之后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者即可获得举人的功名,从而继续参加会试、殿试,直至考中进士。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士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乡试而苦苦努力,这才有了古典小说中“范进中举”的经典片段。

宋朝以来,海南科考不断取得好成绩,进士并不少见,举人更是不胜枚举。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备受人们推崇。在人们看来,解元是读书人斩获更好成绩的良好开端,因此但凡有解元诞生,地方官吏或者乡绅都会为其建立解元坊。可以说,解元坊见证着海南科考的高光时刻。

据地方史志记载,宋代儋州高麻都(今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人符确于大观二年(1108年)“发镇州解元”,并于次年(1109年)考中进士。符确不光是海南进士第一人,同时也是有史可查的解元第一人。镇州虽然在海南建置史上只存在了四年,但当时却是海南政治、军事中心,而且还举行过三年一次的乡试。符确就是在镇州考中解元的。南宋末年的郑真辅是海南又一名解元,后来于咸淳七年(1271年)考中进士,名列张镇孙榜。乡人曾为郑真辅立解元坊,这是海南地方史志中第一次出现“解元坊”。

此外,冯天赐、卓亦孔、陈庚等也都是宋朝海南籍解元。元朝统治时间相对较短,而且一段时间内又停止了科举考试,因此海南科考成果相对有限,仅有举人两名,唐次道是这个时期唯一的解元。唐次道是后来明代赫赫有名的琼山唐氏家族过琼三世祖。

明朝时,海南又出现多个解元。比如,本为福建汀州人的曾兰,因为父亲担任琼州府教授而定居海南,于宣德四年(1429年)考中解元,后来担任文昌县学训导,训迪有方,被祀为名宦。正统九年(1444年),琼山人丘濬考中解元,并于景泰五年(1454年)考中进士,最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被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乡人曾先后为丘濬建解元坊、廷魁坊、学士坊、大司成、少宗伯坊等,成为当地士子学习的楷模。景泰四年(1453年),琼山人唐濂伯考中解元,并被赞为“岭南秀士无双”。弘治十四年(1501年),海南卫子弟张世衡考中解元。正德三年(1508年),张世衡和崖州人钟芳考中同科进士,传为美谈。嘉靖四十年(1561年),定安人王弘诲考中解元,并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这些优秀的读书人,都对当时乃至后世士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地都为其建立解元坊。

清朝时,海南科考成绩虽然在总体数量上不如明朝,但是依然有不少斩获,在乡试中诞生了多位解元,在殿试中更出现不少进士。海南官员和乡绅也都为他们建筑坊表以彰其功名。

乾隆九年(1744年),儋州人何蕴跃考中解元,这是清朝海南第一位解元,因此影响极大。主考官金甡对何蕴跃十分欣赏,撰联“风流最爱东西晋,文雅都归大小山”,并书“解元”匾相赠,以示褒奖。时至今日,题赠何蕴跃的“解元”匾额依然悬挂在何氏祖居,借以勉励后学。何蕴跃考中解元功名后,矢志家乡教育,他的学生陈圣玙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也考中解元。九年内,师徒二人先后中解,“三科而两解”,名震乡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琼山人曾对颜成为海南史上最后一位解元。值得一提的是,曾对颜以海南之籍考中解元,当时遭遇了一场极其难堪的文化诽谤,不少士子认为主考官营私舞弊才导致这种局面。为了“平息民愤”,主考官将曾对颜的应试文章张贴于各地,公布于众,最终让大家心服口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止科举制度,解元、进士等从而成为历史。


定安解元坊近景。

解元坊遗存今何在

海南历史上出现不少解元,因此解元坊自然不在少数。查阅地方史志,海南官员和乡绅曾先后为每位解元都设立了解元坊。这是海南重视文教的重要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海南才能以骄人的成绩被誉为“海滨邹鲁”。

由于时代的久远,海南的解元坊多半已经不复存在,目前仅有定安解元坊,略略显示海南当年科考的荣光。

现位于定安县城东门街老市场东侧的解元坊,是为王弘诲而建。最开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位于王尚书生祠后(即今定城卫生院后),清代进行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为县城扩建,解元坊迁至现址。解元坊正面分别阴刻楷体大字“解元”“翰林”,左右两侧则刻有倡建和重修解元坊的官员和乡绅姓名等,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海南官民为王弘诲设立解元坊,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考中解元,还在于他宦绩突出,并致力于造福、回馈桑梓。

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并顺利入选翰林庶吉士,仕途一片光明。但是由于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探望因上疏而被打入死牢的同乡海瑞,这对他后来的升迁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如此,经过多年打拼,王弘诲最终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正二品的南京礼部尚书,名重一时。在王弘诲诸多政绩中,备受海南官民称道的则是“奏考回琼”这一事件。

按照明朝科举制度,读书人在考中秀才之前,还需要参加州府组织的岁试和科试。海南读书人应当在琼州府参加考试,由省城派出提学道巡回主考。但是,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不少主考官惧怕海上风浪之险,极少渡海到琼州府主考,常常在雷州行文调考,也就是让考生渡海到雷州参加考试。

王弘诲在查阅卷宗时,发现海南各州县儒生因为路途遥远以及海上风险,不得不放弃考试,因此写成《请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上报朝廷。他希望朝廷能够批准海南兵备道兼任海南提学道,这样就可以在海南设立考场,考生不需要远涉鲸波到雷州考试。这一奏章要求改变祖制,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所幸的是万历皇帝被王弘诲的拳拳之心打动,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样,海南学子就可以在岛内参加考试,从而获得监生或者贡生的功名。王弘诲的提议使得很多琼州子弟受惠,对海南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弘诲的这一举动,被人们称为“奏考回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