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重教 孝亲敬老
2020-06-22 10:48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海口琼山昌文湖黎氏
好学重教 孝亲敬老


昌文湖边的黎氏宗祠。

文\图 特约撰稿 陈光润

昌文湖村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南部,距镇墟7公里,村中有一个面积80余亩、积水不多的湖泊,形同玉葫芦,给这个小古村带来了几分灵气。昌文湖西岸,有一座翻新的黎氏宗祠,青砖碧瓦,质朴素雅,透着一种古典美。


王国宪题写的像赞。

四百载披荆斩棘

“其先世与余同中乐祖,於唐之季业由福建渡海,派下忠祖,忠祖派下邦宁,迁居官隆图龙合村,十数传至家道祖,移居昌文湖……”昌文湖村一位86岁的村民家中保存着一本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雕版印刷的《黎氏族谱》,是琼山黎氏一分支的谱牒,昌文湖村几乎姓黎,为琼北黎姓的聚落,从某种意义上说,黎氏族谱相当于当时昌文湖的村史。

历经130年的沧桑,黎氏族谱封面已无存,个别泛黄的纸张边角略有破损,但整本谱书文字、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可辨。谱内的目录、列传、像赞、祠堂图、村落图、墓地图……应有尽有,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谱牒中发现清代琼山举人王时宇撰写的《孝弟歌》,还有举人杜应清和清末民初文化大家王国宪所写的像赞,尤其是杜举人手迹还是首次发现,楷字端庄劲健,清隽雅逸,弥足珍贵。

琼山昌文湖黎氏,开基祖是黎家道,为唐代仕琼始祖黎中乐的后裔。按谱牒记载,黎中乐在唐末登科进士,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奉旨征番有功,后升为琼州府琼管副使(笔者注:宋代才设置琼管安抚司,琼州府是明清的建置;副使应指按察副使,为明清省级按察司派出分巡各地的副长官)。

黎中乐传下四子,其中三子黎忠为庠生,由福建辗转迁居琼山,在官隆图龙合村(今红旗镇龙合村)定居繁衍,传了十几代至黎家道,成年后的黎家道见昌文湖地风景优美,土地宜于耕种,遂在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移居此地,开辟荒地,娶妻立业。

黎氏在昌文湖村稼穑务农,披荆斩棘,后瓜瓞蔓延,成为琼山黎氏中人丁最盛的一支,后世称“昌文湖黎氏”。

不过,黎家道并非昌文湖的开村始祖,其他姓氏在他之前的200年已落籍昌文湖,昌文湖除了黎氏,还有简氏和冯氏,这两个姓氏人丁稀少,总共才4户。


族谱收录琼山举人王时宇的《孝弟歌》。

好学重教

昌文湖四周,绿树成荫,青岭环抱,景色宜人。正是这幽美秀丽的昌文湖,孕育出好学重教的风气。

走近黎氏宗祠,一副描金对联映入眼帘,左右两边上书“昌文开甲第,湖水聚财宝”十个大字。按谱牒记述:“昌文湖地,夫名昌文湖者,预卜克昌厥后,人文蔚起之兆。”村名中的“昌”字是指子孙昌荣兴盛,“文”则是期望后人重教好学,文化蓬勃兴起。

进入堂内,一进堂屋石柱对联:“科第蝉联进士家风延以续,人文鹊起期继世胄焕云礽。”彰显了黎氏世代崇文尚学的风气。

黎氏后人传承祖训兴办学校,清代光绪年间族人在宗祠内兴办学堂,培养黎氏学子,当时昌文湖读书风气比较浓,附近村庄的学童都到黎氏宗祠求学。1935年,十三世黎铭恩(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在私塾原址上集资兴办了昌文湖初级小学,现在宗祠内仍保存着当时黎铭恩撰写的一块碑文,反映出当时黎氏办学的艰辛。

昌文湖黎氏重礼教,对后世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从其在族谱里为后人留下的《劝读书歌》可见一斑。《劝读书歌》以幽默、通俗的方式,字里行间给后代启示通过苦读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一条绝佳之路:“君不见,东隣一出骑青骢,笑我徒步真孤穷。读书一旦登朝右,前遮后拥如云从。昔时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导前陆。始信:出门莫患无人从,书中车马多如簇……”这首歌依照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改编而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生动易懂,现在看来,《劝读书歌》从追逐功名利禄的角度来阐释读书的重要性是不值得提倡的,不过从中也体现出黎氏勤读好学的传统,《劝读书歌》至今依然在昌文湖村中传唱,成为黎氏世代子孙的为学航标。

在好学重教良好族风的浸润下,昌文湖黎氏从二世祖黎大福开始,书香延绵,每一代均出读书人,虽非名师大儒,但也走出多个造福乡里的文人士子;近现代亦人才辈出,如十二世黎锡光曾任徐闻县教谕,十三世黎铭恩、黎福祉分别考取北平朝阳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十四世黎积祥夫妇均是中山大学教授,十四世黎积保是琼崖红军革命烈士等。


昌文湖周边绿草茵茵,白鸭成群。

孝亲敬老

黎氏族人重仁义教化,满清一代,盛行节孝。笔者查阅黎氏族谱,各种祭礼的繁缛过程、节妇烈女和《孝弟歌》《劝孝歌》《八反歌》等相关记载,就几乎占了族谱篇幅一半。难能可贵的是,族谱中记述黎氏先祖列传时大多都涉及到出孝入悌的事迹,如今细细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

黎氏的九世祖黎国玙为人坦诚淳朴,常念父母恩德,侍奉父母精诚孝顺,父母寿终之日,他披麻戴孝守灵,去斋堂给父母打斋,乡邻十分钦佩他的孝心。

黎国玙的父亲黎光昱也是当时族里有名的孝子,他少孤,事母孝,博学而笃志,无奈时运不佳,多次参加乡试未及第。在外地求学深造期间,不料亲母亡故,闻讯悲痛不已,星夜兼程直奔家乡,为母守墓三年,“检足不踵市城”,丧期满后又守孝三年,致使年过半百,也无心在科考上进取,居家悉心教儿,行善施惠,造福乡梓,被时人称为“孝子黎”。所谓纯孝,不过如此。

族谱中收录王国宪(原名王国栋)的三篇像赞,均是他的手迹文稿,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黎氏先祖的敬仰之情。其中十一世祖黎廷彦的赞辞,署名“姪王国栋题”,可以看出王国宪与昌文湖黎氏应属姻亲。王国宪原籍在三门坡青草村,与昌文湖村相隔约三公里,黎氏与王氏往来密切,彼此通婚。

昌文湖岸边有一口铜钱井,井旁有一块被废弃的孝节坊石牌,站在石牌前,中间的二个楷体大字依然清晰:“节孝”,右侧依稀可辨:赐进士出身度支部主事李晋熙请,左侧写着:黎廷彦公长媳锡九妻王氏立,宣统二年秋月吉旦。孝节坊的主人正是王氏。据方志和族谱记载,王氏刚嫁到昌文湖村,丈夫黎锡九不幸意外身亡。当时的王氏才22岁,尚未生育。

虽裹着一双小脚,但王氏强忍悲痛,挑起抚育过继幼子、赡养公婆的重担。她勤俭居家,日夜劳作,守节尽孝,培育孩子,备尝艰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儿子黎福泰长大后勤学苦读,不负母望,学有所成,服务乡里。后来朝廷为旌表王氏为培养后人孀居不嫁的节孝之誉,为其立下“节孝坊”,表彰王氏的守节和重孝。

母慈子孝。王氏的孝道感人至深,但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守贞节思想束缚,失去了丈夫,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只能遵循旧制守寡,而不能去追求新的生活。

原先高高矗立在村口的节孝坊已随时光消逝,然而往事百年。昌文湖村孝亲敬老的风气,并不随着岁月褪色,依然在后人的记忆里流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