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风渔俗海之南
2019-12-09 15:21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潭门赶海节上舞鲤鱼灯。王军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编者按

临海而居,向海而生,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海南的渔民渐渐形成了生动而丰富的渔俗文化。他们用虔诚的仪式祈求平安丰收,他们用血汗和经验凝结成一条条谚语,他们用渔歌动情歌唱生活,甚至他们的餐桌上也“游走”着渔文化。《海南周刊》本期聚焦海南“渔”事之渔俗,与读者一起去了解渔民生活中流淌着的渔文化。

与渔业生产、渔民生活相关的民俗习惯是海南民俗的重要一部分。岁月如歌,时节如流,如今许多过去曾经代代相传的习俗已经难觅踪影,但也有一部分通过创新的形式得以传承发扬。

“靠海吃海”“以海为田”“以海为商”,古代渔民的这些生存法则让他们由近海到远洋捕捞,孕育了海南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其中所体现的尊重自然与海洋,冒险开拓、求变创新和团结互助等精神内核更值得我们深思。

敬海

海南渔民中流传着老话“走水行船三分命。”古时候,面对辽阔的大海与易变的天气,再有经验的水手也没法保证绝对安全。在人的能力无法到达之处,古人将自己对于生产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朴素的民间信仰就产生了,在渔民中,这些信仰就是“海神”。

古时候,海南民间信仰的“海神”纷繁众多,但流传较广、代表性较强的主要有5位:分别为南海的观音、西边的峻灵王、东北部的水尾圣娘、琼海潭门的兄弟公以及全岛沿海分布较广的妈祖。除此之外,拜伏波将军、龙王、冼夫人等的渔民亦有。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古时候随闽粤一带渔民传播到海南岛,海口、澄迈、三亚一带,广大渔民普遍信奉妈祖,每一个渔港都设有妈祖庙(天后宫)等,渔民出海之前必来拜祭,以求平安。

水尾圣娘是海南土生土长的海上保护神,又名南天夫人,是发源于海南岛东北部清澜港的海神信仰,分布在文昌、海口、琼海以及海外琼籍华人聚居区。水尾圣娘的传说在琼北一带不少,既有点化渔民潘敏理不要忘恩负义的故事,也有梦中启示张岳崧赶考答题的故事。

“108兄弟公”是琼海潭门渔民信奉的“海神”。相传古代潭门有108名渔民结为兄弟,承担起护海之责,并数度击败来犯的海盗,后不幸在一次护海时遇船难,英雄无回,潭门渔民便立庙为祭。

峻灵王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最初来源民间的“石崇拜”,昌江昌化岭上的一块石头,因民间传说和皇帝诏封,被民间神化并受膜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当然,历史上为它加了重要一笔的是苏轼,苏轼曾为其题刻《峻灵王庙记》。

南海观音的民间信仰则是与佛教文化有关。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被台风吹到振州,即今天的三亚崖州区,随后他在这里修缮寺庙,铸造佛像。每年正月十五、端午节等节日,琼南地区渔民有把自家菩萨神像请出来游街的习俗。


三沙市赵述岛兄弟庙,渔民在准备拜祭。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

祭海

今年3月8日,正值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当天上午,第十五届中国三亚龙抬头节暨南海祈福庆典在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举行,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祭海习俗的改进版。

祭海,是沿海地区敬畏自然、感恩海洋而独创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祭海习俗多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色彩。海南沿海各地都有祭海的传统,但各地祭海的习俗又有所不同。

“在过去,出海前都要进行祈福仪式,先在家里祭祀,告知祖先自己即将出海了,然后抬着贡品去往妈祖庙,向妈祖祈求出海平安。”乐东莺歌海镇渔民王德望介绍,因为在海上船就是家,所以还要将贡品抬到船上,敬谢天地,然后将此前盖上船头的红布揭起,方能安心出海。

琼海潭门的祭海节,与三亚、乐东等地的有所差异。如今,作为“潭门赶海节”中重要的民俗活动——“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文旅特色项目。每年8月初的赶海节,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祀斗海盗战风浪的“108兄弟公”、祭船、舞龙舞狮、舞鲤鱼灯等丰富多彩的传统祭海活动轮番上演,给游客再现一场神秘古老的渔家典礼。

“108兄弟公”祭祀仪式通常被分为三种模式,远航启程前的祭祀叫“做福”,也就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远航归来后的祭祀通俗叫“洗咸”;逢年过节和航船到达某新海域时的一般拜祭通称“做兄弟公”。

“现在很少有人自己来操办祭海活动了,最多就是在家里祭拜一下祖先。”乐东原海洋局莺歌海镇渔政渔监管理站的退休人员吴坤祥说。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渔民们不再将出海生存的唯一希望寄于神灵的保佑与庇护,因而自家大操大办祭海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但作为一种海洋文化的传承,琼海、三亚、乐东等地,每年政府或民间都会组织起来,集中办一两次盛大的祭海节活动,让这古老的习俗能够为现代人所知。

船祭与年俗

在古代,除了每逢鱼汛开洋与谢洋,渔民要举行祭海仪式外,每逢出海捕鱼或满载而归时,渔民亦不忘谢神赐福。此外还有新船祭、渔业丰收祭等等。

新船祭,也就是新造好的船只在下水前要办一些仪式来祈愿平安。船是渔民流动的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盖房子都习惯于“看日子”,所以渔民也不例外,从造船的第一步“起龙头安龙骨”开始,船东都要看好良辰吉日,就像盖房子打地基要选日子一样。

船东随后还要拿着好酒好菜到造船厂来祭拜,祈求造船顺利,还免不了要给造船师傅、船工发几个红包讨个吉利。

等到新船造好,“新船下水”的重要仪式就该到来了。除了敲锣打鼓放鞭炮外,还要杀鸡祭拜天妃娘娘、海龙王、水尾娘娘甚至包括土地公、鲁班等各路神仙,祈求神的护佑,祈祷出海航行平安。同时还要在新船的船头挂红布,等选好的吉时一到,新船就在鞭炮声中下水试航。

在临高一些渔村,过去渔民造船时还要拜“鲁班大师”。渔船上设有“鲁班大师”的牌位,每次撒网之前要给鲁班大师像上香,并祈祷这一网有很大的收获。

陵水新村渔港的疍家人,从广东沿海一带迁移至此已超过500年,他们历史上长期生活在渔船或渔排上,这也使得他们的一些风俗都要联系上渔船或者渔排。

“疍家人过春节的习俗和其他汉族人相差不大,只不过是除夕和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在渔船上守岁,即使上了岸也是如此。”家住新村渔港的郭世荣介绍,他们初一早上的“拜公”也必然回到船上去完成。

在整个社会风气日益开明的今天,人们已不会动辄把“封建迷信”的大帽扣在这些传统民俗上。其实,我们应更理性看待这些渔业传统民俗,抽象概括出其中真正的精神内核,如尊重自然与海洋、冒险开拓、求变创新、团结互助等等,这些也正是海南海洋文化的精神主流。正视并尊重先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更能有助于提升本土文化的厚重与积淀,对文化旅游的推动也是大有裨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