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14:44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符彩燕 【字体:   打印

闽人渡琼牵系千年


据家谱记载,临高波莲镇古柳村刘氏迁琼始祖为来琼任职的福建官员刘廷忻。海南日报记者陈耿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杜颖

闽琼文化的共通性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在11月26日举行的“人文点亮海之南——海南周刊10周年纪念”分会场活动“源远流长——琼闽文化对话”学术沙龙上,福建海南两地学者就移民文化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对证两地史料及众多族谱家谱记载,清晰呈现出闽琼迁徙中的人群类型划分,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质。

那一句“先祖迁自福建莆田”,从历史深处传来,将移民文化中的闽琼两地,牵系得愈发紧密。

聚焦移民文化,闽琼两地学者在南向移民迁播中感受文化交融,海南多地史料族谱称“先祖迁自福建莆田”——

水路迢迢,沧海一脉,一片风帆向南飘零过海,几经辗转,落脚琼州,结下了福建与海南的移民之缘。

无疑,福建是中国从海上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中叶以来,中国重要的海事活动,无论是民间的大规模海洋贸易与移民,还是官方组织的郑和下西洋、三十六姓使琉球,都与福建有着紧密的联系。福建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海神信仰、海洋习俗,也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文化遗产。

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传标评价道:福建是移民社会,同时福建又是再移民的始发地,目前80%的台湾同胞祖籍是福建,东南亚华人华侨60%的祖籍地是福建。目前海南地方史料和诸多族谱,对“先祖迁自福建莆田”的记载清晰,福建为其原乡。

任职或避祸|闽人入琼始于唐

刘传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福建对外移民始于唐,盛于宋元明清,据现存的福建和海南各姓氏谱牃记载:目前海南岛的汉族居民先祖多来自福建,尤其是莆田籍居多。他们或在海南任职而落籍海南,或因战乱避乱到海南落籍,或是到海南经商而落籍海南,或是赴南洋谋生途中误以海南为南洋而定居海南。

福建人向海南迁徙,大体可分四种类型的人群:因任职而落籍群体,因躲避战乱而入琼的群体,福建垦荒为谋生的群体,游学海南而后滞留下来的群体。

第一种类型因任职海南而落籍。福建科甲鼎盛,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666名,宋王安石在《陈执方神道碑》中赞道“兴化多进士。”明朝莆田进士人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明代进士出身、正四品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300多人。福建“多进士、多仕者”,被派到海南任职也多。

据现存的族谱和地域乡土资料,早期福建居民移民海南的多为官宦之家。既有奉派地琼州任职官员进而定居海南,又有被贬之闽籍官员。唐、宋、元、明、清等五朝代闽籍官宦,落籍海南。比如唐代闽籍官宦,福建福清太平乡平原里人林裕,唐昭宗光化二年,奉诏由闽入琼,任琼山县丞,妻子陈氏与子林堂随行,落籍琼州西关;到了宋代,《莆田黄氏宗谱》和《海南黄氏篪祖损公族谱》记载,有福建莆田人黄良佐,宋理宗间任琼州县宰,落籍琼山调塘图,后裔聚居地主要在海口、文昌市。

同样的佐证也有来自海南。据海南1989年修《黄池清公族谱》记载:福建莆田坎头村人黄池清,宋奉派到琼州任奏差官,卜居琼山,后裔多在海口、定安。元代,也有不少闽籍官宦,落籍海南,比如《海南符氏族谱》记载:福建莆田人符大本,举人出身,元至正十一年奉诏由福建莆田渡琼任会同县知县,符大本是海南的符氏第三位始迁祖之一,其后代落籍会同(琼海)、文昌一带;到了明清两朝,据光绪二十五年所刻《海氏族谱》记载,福建松溪县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随其父海逊之从军驻守琼州,落籍琼山左所,后从军营迁出,举家卜居琼山府城朱吉里下因村(今金花村),为海氏移居海南的始祖。《(海南)文相村曾氏谱》记载:福建人曾宏魁明末迁广西北海,顺治初年迁徙琼州府城受任中军府,定居于定安黄竹五魁村。

刘传标说,由于莆田人在琼州任职的相对较多,致仕后因海南地广人稀多选择在海南落籍,并由此出现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族迁徙海南拓荒谋生的现象。

五次大迁徙|移民入琼岛

福建向海南迁徙的第二类型群体是因为战乱逃难,辗转到海南落籍的福建人。宋末期间抗击蒙古军队和明末抵抗清军,福建是重要区域,也是康熙年间“迁界”重灾区,因战乱和迁界,福建沿海居民向广东、海南乃至海外避乱逃难中,相当部分避居海南。

这个群体,按时间来划分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次大规模向海南迁徙,是宋朝末年的战乱。比如据《八贤刘长乐统宗世谱》的记载,福建长乐理学家、朱熹的学生刘砺后裔追随赵昰南逃,就辗转到了海南岛。第二次大规模向海南迁徙,是元末明初的战乱。元朝末年,各地民众起兵反元,福建也爆发反元起义。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兴化等地,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辗转到海南落籍。第三次大规模迁徙海南是明末清初的战乱。据福建地方文献和相关族谱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后南明政权再次失败,为逃避清政府追杀,逃灾逃难,反抗压迫而有福建人迁徙到海南。比如莆田人黄本忠、黄本利、黄本仁三兄弟,在元朝元至正年间因“盐饷所累,被劾”从福建莆田来琼居崖州,后裔多在乐东、三亚等市县。

福建人第四次大规模向海南迁徙,是康煕初年的“迁界”。明末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人,统一台湾后,台湾成为反清的基地。因福建沿海抗清斗争,清廷为让台湾得不到大陆的物资,实施“迁界”,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成为一个无人区。迁界主要区域是福建沿海,次要地区是广东、浙江,福建成为重灾区,也造成福建沿海居民在违旨“透越”的罪名下惨死于清政府屠刀之下,濒海地区遭到清政府官兵的破坏和蹂躏,转瞬之间化成了一片废墟,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府惠安县、晋江县、南安县共有5098顷良田变成荒地。泉州府沿海一带成为废墟,讨海为生的渔民和疍民的生计断绝,被迫迁到或逃难到海南谋生。

福建人第五次大规模向海南迁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的迁徙。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港湾、江汊水上族群——疍民,尤其是赛江、闽江、木兰溪、晋江江、九龙江等流域的疍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福建的闽江、九龙江等航运发展需要,限制在内江航道拖网作业,生息于江汊上疍民除部分招进工厂当工人或航运公司当船工水手外,政府有计划组织疍民迁徙到海南和浙江的舟山“开辟外海外省渔场”。

商业及游学|吸引闽人留琼

第三类型群体是在海南从事商业活动而滞留海南。福建沿海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在汉唐和五代时期,福建的东冶和甘棠港就是著名的国际商港,宋元明清福建先后涌现泉州刺桐港和漳州的月港等,开辟有东洋、北洋和南洋、西洋航线,活跃着一支海商队伍,在北宋时经营地域已涉及广东、海南等地。

福建迁徙海南的第四个类型群体,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到海南垦荒与谋生的福建人。福建境内山岭耸峙,“八山一水一分田”,人稠地狭,土地贫瘠,自古以来“欲就耕而无地辟”。因地少人多,田地继承与分配中,有不少子孙无田地继承,为生计不得不向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垦荒,向南到海南和东南亚迁徙垦荒与谋生。据福建目前相关文献记载,福建人到海南从事拓荒垦植,自宋朝就有。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后,福建人去南洋谋生成为重要的生存方式与发家致富途径。福建人坐海船赴南洋,途中因遭遇台风而被迫在海南沿海登陆并定居,有一部分则船行经海南,误将海南岛认为是南洋而定居。并以血缘为纽带,即一个人立足后,回故乡将兄弟、子侄一个接一个带到海外,这种“连锁”的结果是将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移居海外。比如,福建平和人黄汝芳,清代为生计自闽直入万州,定居后安六合村,子孙主居住在万宁。

闽琼迁徙的第五类型的群体,是因游学海南而迁徙滞后留在海南的福建人。比如,福建莆田人黄成业,明洪武年间游学琼州,后定居琼山,后代多在文昌、海口。福建福清人黄华、黄聪兄弟二人明崇祯年间游学来琼入万宁,子孙多聚居于万宁。黄聪初居万城,后迁陵水。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