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发布  > 调查分析
屯昌县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2009-11-05 00:11 来源: 省统计局 编辑: 林诗成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民的增收工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增收。20062008年,我县农民纯收入分别为2865元、3232元、3702元,分别增长8.58%12.8%14.54%。农民纯收入增长虽然逐年加快,但分析农民增收的各种要素,要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2008年我县乡村人口195132人,乡村从业人员78969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63469人。全县国土面积185.7万亩,拥有耕地总资源50.3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8.8万亩,临时性耕地面积31.5万亩。各水利工程可灌溉水旱田面积12.8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66万亩,山塘水库水域面积3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林业用地111.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56.7%,总活立木蓄积量258万立方米。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拥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4905(),农业机械总动力4.3万千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拥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40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129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拥有各种农业合作社与协会43个。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431万元,农业增加值104859万元,占GDP比重5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1%。其中传统种植业增加值53456万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51%;林业增加值12768万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12.2%;牧业增加值28168万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26.9%;渔业增加值3982万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3.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6486万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6.2%

二、农民收入构成及增收存在问题

(一) 农民收入构成。

2008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0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9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0.8%;家庭经营收入315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5.1%,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88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8%,第二产业收入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7%,第三产业收入16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4%;财产性收入1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0.3%;转移性收入14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9%

(二)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增收变数大且幅度有限。在占人均纯收入达85.1%的家庭经营收入中,91.6%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仅有8.4%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且第一产业的发展面临变数大,易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增收幅度有限。如去年上半年受阴雨天气影响,瓜菜受其影响严重,农民损失惨重,后来补种的瓜菜因与广东等内陆瓜菜上市时间相遇,市场饱和,最终是价贱伤农,大批的瓜菜烂在地里或丢在路边。

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粗放,效益差。虽然近几年我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拥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达到了40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129人,但未能发挥其最大作用,鲜见农民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大多沿用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种养,效益较差。据初步调查,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风灾虫害较少,主要农产品蕃薯、花生、水稻、木薯、鱼平均每亩产量约1200斤、300斤、850斤、4000斤、1500斤,平均每亩纯收入约为250元、50元、100元、300元、1200元,鸡平均每只纯收入约为1.5元,猪自去年至今年上半年一直处于低价位,而饲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价位,农民养猪大多亏本,进入7月底活猪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到6/斤左右,农民养猪每头可获利100元左右(未扣工本),只有鱼的效益稍微好一点,其它的均较差。

3、市场价格与供求难以把握。由于各种原因,农产品价格和产品供求难以预期掌握,在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我县农民,农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农民的收入。在农业生产没有规模化,“抱拳”闹市场的能力较差,商品率低,服务体系未完善等的现有条件下,农民还难以做到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安排农业生产还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容易出现供大于求、生产过剩,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4、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难以做到及时跟进。主要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周期都较长,最短的也要56个月,当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时,农民也难以及时调整,同时,传统农业观念都有坐等天机的习惯,所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时很难及时跟进。

5、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我县拥有的各水利工程可灌溉水旱田面积达12.86万亩,但有效灌溉的面积仅为5.66万亩,尚有7.2万亩是“望天田”。拥有耕地总资源50.3万亩,但常用的耕地面积仅为18.8万亩,尚有耕地面积31.5万亩未得到很好利用。山塘水库水域面积3万多亩,但用来进行水产养殖的面积仅为1.8万亩,仍有1.2万多亩水域面积在闲置。林业用地111.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仅为56.7%,尚有占国土面积达3.3%5627亩)的林业用地在荒芜。

6、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920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3702元,相差2.5倍。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明显上升,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仅0.252,从2001年就一路上升,到2008年就达0.415,超过最大不允许值,并且未见明显下降趋势。

三、农民增收潜力

1、林业发展后劲大。据统计,2008年底我县橡胶种植面积141971亩,收获面积91298亩,占64%,尚有36%的面积有待收获。槟榔种植面积67078亩,收获面积31716亩,占47.3%,约有53%的面积有待收获。现有人工用材林面积102万亩,每年都会新增砍伐面积,通过优化种子后,人工用材林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林木材积量,特别是在20万亩的橡胶和槟榔园地内,还可以套种套养,例如“益智”、罗姜、鸡、蜜蜂等。

2、牧业生产能力提高还有较大空间。屯昌农民发展牧业积极性较高,不但积极发展规模生产,而且尝试采用先进饲养技术,努力创建名牌产品。近年来,牧业发展较快,牧业生产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全县约有农业生产经营户35019户,目前牧业规模生产户约有58户,占0.2%,散养式生产的农户有34961户,占99.8%。加快发展规模生产,牧业产量会较快增长。对散养农户,可采取普及先进生产技术,从而增加牧业产量。

3、短期种植业生产有较大增产潜力。全县早晚造水稻播种面积约有19多万亩,在高产水稻品种普及和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后,粮食产量将稳步增加。另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促进短期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完全有可能变成现实。

4、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我县目前农业生产大多处于传统的模式,通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运用现代工厂化的模式发展设施农业,可迅速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收入。

四、农民增收建议

1、发展订单农业

我县的订单农业还是一片空白,寻求订单农业的突破,培育、发展订单农业,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对接市场,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是避免农民生产盲目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商品率;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做强林业。我县的林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林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农民收入增长。况且林业投入相对较少,产出较大。一要加强生产管理,增加收获面积和产量。二是培育和引进高产品种以提高单位产量。目前橡胶、槟榔、用材林生产等都存在品种低产问题。比如我县的的马占树种在选种环节没有严格把好优选关,种苗退化,影响人工林的产量。三是要针对人工林木砍伐管理环节不满意见多的情况制定更为有利农民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是加快橡胶园、槟榔园间种套养其他作物和禽畜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园地的使用效益。五是培育和引进林业企业,加大林业深加工,特别引进生产林业终端产品的企业,提高林业附加值,同时达到有效节约、丰富林业资源;六是尽快把荒芜的林业用地开发利用起来,增加总活立木蓄积量。

3、抓好牧业。屯昌地处海南中部,具有发展优质牧产品的好多有利条件,今后要着力抓开发牧产品市场,以市场带动生产。目前生猪和家禽产品基本上是在省内市场销售,产品销路小制约了生产发展,引导和帮助牧业生产企业抢滩大都市是加大牧业生产的突破口。提高草食动物的生产技术,提高产量。目前,牛、羊、兔等动物的价格具有稳步走高的势头,加快发展草食动物的生产是增加收入的好门路。抓好牧产品加工业,设法把屯昌的牧产品打入超市,方便消费者购买,以之操控市场,促进牧业生产。

4、发展淡水养殖业。发展淡水养殖业的有利因素:一是我县淡水资源丰富,尚有1.2万多亩的山塘水库未利用,特别是红岭水库即将建设,对我县建设规模的现代化淡水养殖基地更加有利;二是我县已培育出优质的罗非鱼,并且已有一定规模的鱼苗场;三是经过十几年的淡水养殖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摸索出一套娴熟的罗非鱼养殖技术;四是发展淡水养殖业的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发展淡水养殖业的主要措施:一是充分发挥我县的养殖技术优势,发展罗非鱼养殖业。主要是加大罗非鱼养殖技术推广的力度,加强发展水产信息服务业,为水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逐步实现集约化养殖,工厂化养鱼,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病害和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淡水渔业发展空间,努力发展罗非鱼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二是推行开发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主要是加强产品的内在品质的检疫、检验和产品的外包装,建立、改善养殖业的生态环境。三是树立品牌、创水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四是建立渔业行业组织,强化管理功能。五是整合淡水养殖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5、发展花木产业。花木产业是一项新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殊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前景十分诱人。花木产业十分适宜我县的发展。我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夏水热同步,秋冬温光互补,土壤优质,土地资源丰富,发展花木产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花木产业在我县是属于“幼稚”的产业,目前只有极个别人小规模,零散、无序、粗放的经营,农民没有产业意识。针对以上的利弊因素,发展花木产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订优惠政策,扶持、帮助、培育现有花木产业带头人,鼓励、支持、帮助他们敢于和善于闯市场;二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立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引进、开发新品种;三是引进花木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民”的模式,下联花农、上联市场,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花木产业,实现生产和经营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增强农民花木产业意识;四是建设花木信息网络,及时为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供求信息,市场趋势,促进花木资源合理配置。

6、挖掘发展传统的南药产业。发展南药产业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县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药材资源丰富,农民有传统种植南药生产习惯。著名的四大南药的槟榔、益智是我县的名优产品,栽培种植历史悠久,素有槟榔之乡之称。但长期以来,南药产业发展不佳,主要销售渠道不畅,加工工艺落后,生产不规范,没有发挥品牌效应。要发展我县传统的南药产业,一是进一步研究药材加工、生产、应用、销售的技术规范,研究发展药膳健康食品,拉长南药产业链;二是积极引进药业企业,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农民改变原有的生产观念,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发展南药生产,实现中药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拉动南药生产的发展;三是加快品牌产品认证;四是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品牌效益。

7、发展特色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产品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产品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导生产者注重培育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培育产品特色等同于培育产品市场。目前我县有很多农产品品种,但有特色的品种不多,名气在外的更是很少。即使是有点名气的产品,其特色也不是很浓。如屯昌猪屯昌阉鸡枫木苦瓜在外叫响的程度还不是很高。

8、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我县农村劳动力约有10万之众。随着生产结构调整进程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输出的劳动力技能差,收入低。要加强输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输出劳务质量,才有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9、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第二、第三产业收入比重,增加农民增收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单一,确保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增加城镇人口,活跃城镇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槟榔、橡胶、猪、鱼、鸡加工企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墟镇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10、构建全新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培育运销组织。培育发展农村运销组织是上连市场,下连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运销组织除了培育引导发展本地农民积极参与外,主要是引进农产品物流公司,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同时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建设超市农产品市场,走农贸市场超市化之路,建立产、供、销一条龙农产品服务业。二是建全农技服务体系。我县农民科技水平较低,科技意识淡薄,长期沿袭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习惯,生产效益低,增值空间小,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农业企业、农业专业性服务组织、各类农民中介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是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三是培育农业协会。培育发展以农民为主的各类农业协会、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增强抵制各种风险的能力,做好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农业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抱拳”闯市场的重要举措。四是构建农业信息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强化为农服务,促进现代农业信息交流,减少发展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1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县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较为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加大农业投资倾斜度,加快推进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而提高我县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