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人才”模式推动海口地方非遗技艺发展
2023-10-19 09:47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党建+人才”模式推动海口地方非遗技艺发展
草编“土货”飞出小村庄

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特约记者 陈创淼 通讯员 柴文娅

“土货”有了新商标,村VO(海南话,意为阿婶)成了嘎芏姩(读音:Ga du nian)。

最近,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新添了件大喜事——专注于非遗“东山草编技艺”的东藜禾丰草编工坊(以下简称草编工坊)把商标注册下来了。

“‘嘎芏姩’,‘嘎芏’是指草编袋子,‘姩’就是海南人口中的‘阿VO’。”10月17日上午,在草编工坊、秀英区非遗东山草编人才工作站,村民陈燕珠指着眼前一幅带字的草编作品,主动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眉宇间透出掩饰不住的兴奋。在她身后,是一排排已完工的手提包、小摆件、收纳盒等草编作品。

从村VO到嘎芏姩,从民间非遗到在售商品,短短几个字之变,背后是秀英区通过“党建+人才”模式,带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东山草编历史悠久,2019年入选海口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22年,东山草编代表性传承人袁洁与返乡创业青年邓论麒联合在山头仔村创办了草编工坊。

为鼓励人才干事创业,今年,秀英区在山头仔村打造了全市首个非遗“东山草编”人才工作站,并设立党支部,既为工作站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也积极为其搭建对外推介交流的平台。而工作站则由党支部带头,由支部党员袁洁、邓论麒等人积极为村民提供免费草编技艺培训,因地制宜发展集草编技艺培训、产品销售、研学于一体的草编产业。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培训学员达307人,技法合格的村民月收入近3000元。

陈燕珠就是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村民之一。

2019年有了小孩之后,陈燕珠就不得不辞去原先工作,在家照顾孩子。2022年11月,听说草编工坊落户本村,陈燕珠当即报了名,如今技法相当娴熟,已经成了袁洁的助教。陈燕珠不带孩子的时候就到工坊上班,家里有事一时走不开的时候就接单在家干,有人来学习的时候还给他们上课,“学了一门技术,打开了赚钱路子。”陈燕珠正了正自己颈间的丝巾,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干得多赚得多。”村民李淑风在一旁补充。她同样是在家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工作,现在不同了,在草编工坊干活又有收入,还能兼顾家庭。

有培训路子还得有销售路子。袁洁告诉记者,人才工作站成立之后,秀英区通过官方网络账号等渠道大力推介,极大地提升了东山草编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往。“比如在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到访的游客就将工坊的现货一扫而空。”袁洁笑道,目前工坊已经接到了不少订单。

今年9月,还有一家主做研学业务的上海公司主动联系上袁洁,并到村里现场考察了草编实物,希望批量订购。双方已经就后续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袁洁深刻感受到,“党建+人才”模式下,非遗有了传承,村民鼓了腰包,自己更有干劲,村庄也更有活力。

对于未来,她心里描绘好了新蓝图:等实现量产之后,就要开拓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看到东山草编的魅力。

采访即将结束时,又一个好消息传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10月17日公示,由秀英区文化馆申报的东山草编技艺赫然在列。

秀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要鼓励袁洁带着学员去有经验的地方考察学习,借助海南自贸港的东风,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品牌,把本地非遗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海南日报海口10月18日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