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我省多样化探索海南八音传承与创新
2019-07-17 07:53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赵秋云 【字体:   打印

《人民日报》聚焦我省多样化探索海南八音传承与创新
海南八音 声声不息

本报海口7月16日讯 (记者陈奕霖)《人民日报》2019年7月16日12版刊发人民日报记者丁汀的报道《海南八音 声声不息》,并配发记者手记。报道聚焦海南多样化探索海南八音传承与创新。记者手记提出,要激活非遗的传承基因。传承美好,要注重发现,更要鼓励参与;传承美好,根植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报道指出,海南八音始于唐代、兴于明清,现存工尺谱仍有500余首流传。海南八音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铙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旋律有欢快有忧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千年的海南八音,记录着当地人的点滴生活,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海南八音面临着受众减少、创作人才匮乏、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索有待深入等共性问题。

报道介绍,为了留住这份文化之音,从提供排练和演出场所到开办校园培训班,海南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海口美兰区组织起一年一度的八音比赛,吸引了不少民乐爱好者的关注;美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建好,首先免费开放八音练习室。同时,有学校创办八音班,并解决师资问题,让孩子们得到了更完备的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方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传统的工尺谱变成简谱;八音队创作新曲目,增加了声音更清脆、节奏更明快的古筝,厚重悠扬的大提琴。但大家认为,传统也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比如椰胡、喉管定音低,味道更足。

报道中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还有发展之势:从2008年至今,美兰区的八音演奏队已经从8支增加到25支;美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少年八音培训班参加人数逾400人。不仅是美兰区,从秀英区石山镇到龙华区新坡镇,海口每个区镇都有自己的八音队。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