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双扶 这些经验值得学
2019-04-28 08:51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赵秋云 【字体:   打印

180多名省内外党政干部、扶贫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齐聚海南探讨交流扶贫经验——
志智双扶 这些经验值得学

■ 本报记者 孙慧 彭青林

“扶贫要有信心和恒心”“扶贫必须志智双扶” ……4月27日下午,“志智双扶·感恩奋进——增强内生动力 巩固脱贫成果”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海南、江西、贵州、重庆、河南等省份部分市县党政干部、扶贫企业代表、脱贫群众、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齐聚在海口,交流探讨在扶贫实践中的案例和经验。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享与总结经验,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在“志智双扶”上出实招,激发贫困群众的奋斗激情和干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志智双扶是脱贫根本途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与会嘉宾们认为,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志智双扶”可增强贫困群众底气、激发贫困群众志气、提高贫困群众勇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是难点,也是根本点。”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如果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没有激发,那扶贫工作难以持续有效。

那如何落实志智双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书记谭基虎介绍了海南在扶贫工作中创办的“电视夜校” ,通过“电视+夜校+热线”的方式,邀请党政干部讲政策,技术人员讲技术,致富带头人讲自身致富故事,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能力不断提高,脱贫的路子也越来越宽。

重庆市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介绍了奉节县扶贫干部以走访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拉近干群关系,宣讲扶贫政策和树立脱贫致富典型,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志气。

创新灵活多变的扶贫方式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风民俗不同,扶贫的工作方式也必须因地制宜。在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分享了各地创新的扶贫工作方式。

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舒宇介绍,贵州省采用“积分制”管理,对村民在脱贫攻坚、环境卫生、公益美德、团结友善等方面表现给予相应的积分,对积分较高的家庭给予奖励,让群众思想上有盼头,行动有奔头,激发脱贫致富的荣誉感。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蔡松涛说,兰考县在就业扶贫上摸索出外出务工、产业体系就业、乡镇就近就地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公益性就业岗位等5种就业扶贫模式,让贫困劳动力家庭通过稳定就业实现脱贫。

加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在讨论中,嘉宾们也提出, 扶贫工作切记不可追求短效不顾长效,甚至要警惕扶贫方式不当“扶出”懒汉,为扶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西南大学教授廖和平说,近年来,很多地方积极作为,政策精准、措施有力,经过不懈努力,贫困村、贫困户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工作 ,需要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培育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

五指山市委书记宋少华介绍,五指山市向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积分卡,村民们主动脱贫致富、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等均可积分,并可在扶贫扶志爱心超市换购商品。“要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知道,多劳多得,有劳才得。”

江西省井冈山市委常委胡承国说,干部们要意识到扶贫的艰难性,对扶贫工作有恒心,完善扶贫脱贫的制度,围绕产业搞好经济,帮助村民实现乡村治理,才能彻底消除贫困。

(本报海口4月27日讯)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